2019-04-10 23:02:09掌上淮安热:

朋友圈各种“打卡”,是“仪式感”还是“假装很认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各种“打卡”项目悄然兴起,“英语阅读打卡,我已坚持阅读英文文章25篇”,“早睡早起第三天,打卡”,“减肥的第7天,打卡”……从运动、学习到减肥、睡觉,各种项目“打卡”,朋友圈成为花式打卡阵地,有人喜欢有人反感。

  “打卡”一词本意指职场中工作人员上下班考勤,在网络中演变成“记录”的意思,朋友圈里的打卡则可以理解为“为了养成某些好习惯做出承诺或者留下记录”。有的人能坚持下去,有的人打卡,打着打着就消失了,最终打卡这一行为免不了流于形式。对此,心理咨询师表示,通过打卡培养良好习惯是好事,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并坚持下去即可,应该避免形式主义。

  打卡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事业单位上班的小刘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在朋友圈分享一些文字,可能是公众号的一篇转载,也可能是实体书的一页,有时还是自己写的阅读理解,他至今已坚持一年多时间。用小刘的话说,他喜欢阅读,所以把自己喜欢的文字在朋友圈分享,希望他的朋友们也能感受到阅读的美好。“纯粹是分享,并不是为了监督自己读书”,小刘表示,如果有人因为看他的朋友圈而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那他还真觉得打卡挺值得的。

  跟小刘一样,市民张小姐经常在朋友圈打卡健身。之前为了减肥,她报了健身私教课,开始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健身,每天练了什么项目,吃的什么伙食,都拍照晒图,配文“今天是吃草的第XX天”,看着很是“凄惨”。如今几个月过去了,张小姐的体型真的比以前苗条多了。“一开始真的坚持不下去,但每次打卡时,朋友圈里都有很多人鼓励我,有了信心慢慢就坚持下来了,现在健身也变成习惯了。”对张小姐来说,朋友圈健身打卡是为了记录自己身材的变化,看着自己越来越瘦,她也越来越有成就感。她说,不要为了虚荣心打卡健身,健身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为了拍个好看的图发朋友圈求赞,打卡两三天就没影了,这种卡不打也罢。

  内心排斥 被逼打卡

  有喜欢打卡的人,自然就有不喜欢打卡的人,市民王女士平时根本不发朋友圈,更别提打卡了,王女士的态度是,我干什么是我的事,没必要天天在朋友圈里跟别人说。但是最近,她也开始打卡了,“都是为了孩子。”

  她女儿参加了书法兴趣班,学习写毛笔字。兴趣班推出了朋友圈打卡送礼物的活动。“基本功打卡30天活动开始!每天练习10个字,每个字写10遍,请家长拍摄照片或者小视频发在朋友圈中,要求每天坚持打卡,满30天将得到精美礼品一份……” 王女士看到微信群里老师布置的任务,感觉有些头大,“不爱把孩子的事往朋友圈晒,但是老师的任务又不好意思拒绝”。虽然老师说参加这个活动是自愿的,但是班里同学都参加,自家孩子不参加也不好。

  王女士知道,写字是一项需要静下心来并且天长日久练习的功课,虽然每周只上两次书法课,但是王女士依然要求女儿每天晚上都抽半小时时间练一会字,她觉得每天是否练字、练多少字完全是自己的安排,根本无需让别人了解,更无需发朋友圈给别人看。虽然内心不喜欢“打卡”,但她还是参加了活动,每天催着孩子练字、拍照、发朋友圈,完成任务。“本来练字是兴趣爱好,现在感觉变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了,孩子感觉也不好,好像每天练字就是为了发朋友圈给别人看似的。”

  心理咨询师:脚踏实地努力,避免形式主义

  有没有必要进行打卡呢?我们又该怎样正确对待打卡这一行为?记者采访了我市阳光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邓道梅,她分析,成人对自己的行为可以自我管理或者借助外力半强制性管理,往往借助外力管理自己的人可能自觉性会稍弱一些,借助朋友圈打卡这一形式来监督自己没有问题,但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最终目的是通过打卡完成一件任务或养成一个习惯,打卡只是一个形式,不要只重视形式而忽略本来的目的。她建议,先确立一个可行性的小目标,再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在完成小目标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确立更大的目标,这样自身会比较有成就感,也更容易坚持下去。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坚持不懈就会有收获和进步,避免形式主义,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融媒体记者 李蓉

  融媒体编辑 童淮玉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江淮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淮安同城,微信:xhuaian;合作及投稿请联系:2544271728@qq.com

民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