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科学跨域发展。预计到2017年底,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0家,总数是2012年的4倍;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近2000亿元,是2012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保持在26%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6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5.9%,占GDP比重达1.95%,比2012年增长0.5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7件,是2012年的2倍。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比2012年增长8个百分点。
科技政策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注重以制度创新来保障和激励科技创新,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意见》《淮安市“十三五”科技工作规划》《淮安市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政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工作的意见》等20多项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着力构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性政策体系,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展明显
我市探索开展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建设、科技政策辅导队行动、引进机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2013年以来,结合淮安特色,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累计为1340多家(次)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1.99亿元;2014年以来,根据市级科技计划经费非常有限这一实际,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科技计划立项数量从每年500多项压缩到100多项,“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显现。2017年,对市级科技项目试行招标制,进一步增加科技项目的公开力度。
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成效显著
我市以科技助理“挂帮促”服务品牌打造、科技政策轮训活动、科技政策辅导队专项行动等为主要手段,出台《淮安市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对象遴选办法》《淮安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遴选办法》等,面向广大企业开展政策辅导,支持企业采取不同方式开展科技创新,享受科技创新政策。全市累计建设企业“两站三中心”超过1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6%。2017年,全市科技政策税收减免预计突破4亿元,是2012年的4倍。企业科技创新的“获得感”更加突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科技型园区载体建设初见成效
我市打造科技型园区载体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主要抓手,总投资80亿元的淮安智慧谷一期建成运行,中科院水生所、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30余家高校院所来淮落户建立研发机构。淮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盐化新材料产业园获批省级苏淮高新区(筹建),淮安智慧谷(科技广场)创成省级首批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4个、国家众创空间1个、国家星创天地4个。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我市把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作为提升淮安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以推进淮安智慧谷发展为重点工作,加快推进驻淮高校院所以及引进机构产学研合作,全市建立校企联盟累计达800家。一方面积极推进驻淮高校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稳步加强引进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管理,制定了引进评估规程和绩效评价办法,逐步实现引进科研机构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的转变。围绕淮安市优势特色产业,先后建设优质稻米、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食品等4家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创新链,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知识产权管理能力跃上台阶
我市瞄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和“零侵权”城市建设目标,稳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成立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调解委员会,引进江苏佰腾科技有限公司等骨干专利服务机构,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能力与成效进一步提升。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朱小柱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