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喜看工业新变化 斗志昂扬谋发展

 

  ■ 涟水县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溧翔

  金秋逢盛会,豪情著华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回望涟水的工业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水平落后,总量较小。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000余万元,仅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5%左右,主要是以制造业、加工业为主的高耗能、低效益、粗放型产业。1999年,全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启动县工业新区建设,积极通过挂靠大企业、大集团和技术改革,工业步伐得到较快发展,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但仍未走上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全县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总产值21.6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63%。全县有色金属、食品酿造、纺织服装、特种纤维、化工医药、造纸印刷、木材加工,设备制造等10多个支柱产业,行业发展开始由传统高能耗向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型转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工业领域坚持量质并举,突出工业运行,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商引资,积极实施县委提出的“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战略,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努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通过依托固有的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逐步实现结构变新、方式变绿、质量变优的创新之路。工业企业逐步从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环节转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环节,实现产业内的转型升级和绿色转型发展。部分产业链环节的绿色化向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方向转变,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构建绿色生产体系。主导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调整,由以资源加工型、高能耗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低资源消耗、高智力、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实现产业间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2016年全县规模工业实现开票销售271亿元,入库税金实现8.2亿元,工业用电量达到10.19亿千瓦时,全县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加速小康进程之路上乘风破浪,扬帆进航。

  喜看今朝,涟水的各行各业都是精彩纷呈,但我最感自豪的是工业在争先,且绿色而前行。在涟水,我们工业特别是电子电气行业紧紧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重点发展精密电路、电子元件及终端电子等“专精特新”产品,已逐渐形成以PCB为中心向两端延伸的绿色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从而引发产业结构调整好戏连台。以汉门电子、大量科技、苏杭科技、洲旭电路、中信华电子等公司为代表企业摧生出涟水电子电气产业的“新生代”,推动了我县电子电气产业向绿色“中高端”迈进。以今世缘酒业、苏美食品、大自然食品、永顺德肉联厂、三森食品等通过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转型,大力发展以提供生活消费品为主的轻工业,不仅使电子电气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而且加快推动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业态的异军突起,推动主导产业博弈市场风生水起,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两大产业产值分别突破百亿元大关。

  创新创优是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我县已构建出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催生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仅2016年就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引进“333”工程培养对象8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2人。科技创新为工业经济增添了后劲,孕育出一个个“单打冠军”,拉动主导产业“内涵增长”。妙通纺织上马1.1万吨高端赛络纺及赛络紧密纺新型纤维纱线项目,泰丰针织德国全自动针织横机节能改造,源通制帽建立国际UA工厂……这些新增长点的培育不仅做大经济总量,而且做优发展质量,促进工业经济由“汗水型”向“智慧型”转变。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我们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将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推动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开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