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聚焦创新 让质量更有生命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教育而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更为重要。多年来,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秉承“求真”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教学工作立足于内涵发展,体现人本思想,在管理机制、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研方式和人文环境上着力,努力建立一个充满生机活力,自主和谐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引领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深化课程改革为先导,以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常规管理为保证,以课题研究为动力,以丰富多彩的师生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

  为了更好地彰显教育教学理念的整体变革,学校创新学科活动,构建综合素养提升大课程。学校在“作文竞赛”“口语测试”“器乐进课堂”“科技教育”等方面也相应地拿出来创新举措,并探索“走板授课”特色课程,通过学科活动的创新,更多地开发学科活动的育人价值,构建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大课程”。

  通过教学专题化研究,提高了课堂效益。小学语文推进“类课文”教学研究。小学数学“关联课堂”教学研究,形成实践策略:教学目标求联,形成从“单层”到“梯状”的序列;课程内容求联,形成从“点状”到“整体”的结构;研究方法求联,形成从“单一”到“融合”的合力。小学英语“翻转课堂”实践研究,深度学习在更好的环境下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以上课堂教学专题研究成果将于2017年年底,以《课堂的样子》出版发行。

  随着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该们与时俱进,特别注重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和研究。近年来,淮师一附小以创建省市级智慧校园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推进新技术视域下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学校以构建智慧课堂为核心,以电子白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BYOD实验项目等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工具,以互动反馈系统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在教学系统三要素——教师、学生与资源之间形成一个高交互性的课堂教学系统,实现了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形成了“智教慧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暨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卓越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围绕此项研究,学校先后获批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专项课题共4项,全部顺利结题。形成著作2部:《新技术演绎课堂新变革》、《新技术视域下的课堂新样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获奖论文案例60余篇,荣获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三年学校33名老师在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部级优课称号,获奖总数蝉联江苏第一;100多节课例在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教育信息化大奖赛中获奖,在省市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260多节次。

  为了让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有更加丰厚的实践基础,满足不同教师的研究需求。学校成立两个类型教师研修共同体。一类是骨干型研修共同体:已经评为“市533人才培养对象”的35位教师为核心;另一类是基础型研修共同体:工作十年以内的青年教师为主。成立了“阅读教学研究组”“古典诗词社”“创客工作室”“思维导图绘制班”“微课制作坊”“珠心算训练营”等学习研究型共同体。共同体带动有志于此的教师一起学习、研究、行动、实践,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高品质的教研,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三年,学校涌现出1名特级教师、1名江苏省名师、30余名市学科带头人、50余名淮安市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35名教师在省市青年教师基本大赛中获奖,260多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评比中获奖。仅2017年上半年,在淮安市教研室举办的小学语文、数学、品社、科学教学评比中该校教师均获一等奖,并全部代表淮安参加江苏省比赛,另有35名教师获市“5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称号。

  ■张丽 张军 高伟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