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城乡一体 优质均衡
■记者 姜晴
“一位小数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昨天上午,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澜路小学的最后一节课是数学课,给他们上课的是来自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的骨干教师陈志凤。这是她和同事们一起到安澜路小学交流教学的第二年。市区名优小学优秀骨干教师的到来,让这所原本由8所村小集中的乡镇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有的村小教师数量不足,且有着老龄化、结构性偏缺等问题,而且由于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很多家庭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导致教师的工作效率偏低,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来自于一附小、任安澜路小学校办主任的周益说。从2014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为了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一附小与老坝口小学、纪家楼小学、安澜路小学、渔沟小学等城区薄弱学校以及乡村学校开展了“教育共同体”的合作。通过师资力量和管理团队的双向交流,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等引领示范作用,让这些学校在管理上不断完善,师生的面貌更加积极阳光,教学成效也有了很大提高。“安澜路小学原本在整个开发区属于落后学校,现在正在不断提升,语文和英语学科已经处在中等水平。”周益说。
“教育共同体”成效显著,在全市范围内得到了有力推进。近几年,在市教育局的协调指导下,13所市区优质学校与10个重点中心镇的23所学校结成挂钩帮扶关系。结对共建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实际,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精心谋划、求真务实、积极互动,结对学校间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师交流、业务研讨、资源共建共享等共建活动。淮安小学帮助车桥中心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目前两校正在为网络教研做准备,通过手机、网络点对点进行远程教研交流;市实验小学各学科教研活动均邀请共建学校参加,组织名师到银集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幸福教育乡村行”活动;市外国语小学与共建学校互动研讨活动常态化,每周二的教研活动共建学校都各有20多人参与研讨,并开展了“四校联动,魅力课堂展示”活动,还将在共建学校之间开展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活动……通过共建,重点中心镇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今年8月21日,苏淮高新区隆重举行中小学加入省清中、市实小教育集团庆祝大会暨揭牌仪式,标志着苏淮高新区与省清中、市实小深度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市教育局局长张元贵表示,这是义务教育工作的最高指导思想,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和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除了建立城乡一体的帮扶共建机制,教育部门还通过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淮安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现阶段的目标是,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学校数量充足、布局更加合理,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大校额,实现标准班额办学,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达标,所有县区通过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评估认定。
市住建局:民生保障 百姓安居
■记者 江安 通讯员 丁曙明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的话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25日上午8:30,家住清江浦区淮海东路和平新村的陈先生正打算去银行问问新房贷款的事。就在今年9月底,他如愿申请下一套97平米的共有产权房,最近这心里总是乐呵呵的,逢人就说现在惠民政策好。
陈先生一家五口人,挤在一套72平米的两居室里,前些年孩子还小,可以随大人同住,“这二年呢,儿子一直睡沙发,能不心疼吗!”申请共有产权房时,政府为他们垫付了24万元,陈先生终于圆了新房梦。
淮安以群众普遍关心的住房问题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加大民生改善力度,确保百姓住上舒心房,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全省第一,棚户区改造央补省补全省前列,老旧小区整治总数全省第一,以“三项全能”铸就百姓安居梦想。
保障房方面,淮安被确定为全国六个试点城市之一,实现了廉租房与公租房的并轨,新的公租房保障对象扩大到五大类人群。棚户区改造方面,淮安加大棚改力度,让百姓告别破旧的住房,住上舒心的新居,过去五年累计争取央补省补资金13.78亿元,处于全省前列。针对一些老旧小区环境差、设施设备落后的问题,淮安过去五年对全市593个老旧小区实施了整治,实现了对全市所有老旧小区整治的全覆盖,整治小区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市住建局局长王亦农说,全市住建系统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人居环境奖创建为引领,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发展理念,以安居梦助力淮安崛起梦。
市妇联:女童保护 淮安模式
■记者 叶列 通讯员 潘爱芹
十月下旬,市妇联儿童部组织多名女童保护讲师、讲师培训师赴涟水县浅集,为留守儿童集中的浅集小学和花庄小学、梅岭学校三所村小的1-9年级996名学生送去20节女童保护课程,为在校学生普及了防范性侵害知识。当天共发放女童保护手册学生版1500册,向学校赠送家长版手册200本。
每节课后,讲师们还向各位学生分发了女童保护手册,短短的一节女童保护课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欢迎。严中祥校长真诚地说:“欢迎女童保护课程进学校,师生共同参加女童保护知识的学习非常有必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妇联以普及提高女童防范意识为突破口,实施女童保护公益行动,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女童保护新路径。融进政府民生实事,建立长效机制。联动全国女童保护基金,在宣讲内容、流程等方面获得专业支撑。整合多个部门职能优势,全程预防干预。目前,在全市249所小学开设了5706节女童保护课程,发放女童保护手册学生版10万册、家长版2万册,有25万小学生和18万家长接受教育。
女童保护的“淮安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市妇联先后被全国女童保护基金评为最佳合作示范点,受邀出席女童保护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介绍工作经验,并在全国女童保护工作四周年会议上介绍女童保护的“淮安模式”。全国女童保护项目发起人孙雪梅评价,“淮安模式”是全国女童保护工作的范本。
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市妇联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市教育、公、检、法、司以及社会组织的广泛合作,将活动向基层延伸,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监护缺失儿童。通过培训考核和教学实践不断扩大女童保护志愿者讲师队伍;通过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点、社区和妇女儿童之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和家庭监护缺失儿童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通过法律援助、心理关怀和家庭救助,帮助遭受性侵害儿童及其家庭走出困境。
金南镇吴桥村:强村富民 水清家美
■记者 张小燕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走进金湖县金南镇吴桥村,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而动,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穿梭忙碌,好一派丰收景象。昨日上午,村支部书记吴要和早早就来到村部,集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开个小会,秋收进展、秸秆双禁、淮河入江水道值班、农村环境整治……一项项了解进度,并按部就班推进开展。
吴桥村地处金南镇最北端,全村九个联组605户1817人,其中党员65人,下辖两个党支部。全村耕地面积3631亩,2016年人均收入1.45万元,村集体收入23万元。近年来,吴桥村不断改善村容村貌,通过群众集资、争取资金、村集体出资,铺设总计15.3公里水泥路,使全村每个村庄都通上了水泥路;新铺设1200平方米广场,方便村民健身活动;目前村里庄台亮化工程正在逐步实施。吴桥村先后荣获“江苏省科普示范村”、“淮安市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随着规模种植的发展,今年吴桥村能人大户利用靠近入海水道、水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改变传统的一稻一麦种植模式,流转土地进行水产养殖和稻虾(蟹)混养各400亩,农业经济效益和村民经济收入稳步提升。
“十九大召开之际,我村组织全体村组干部、部分村民代表、种粮大户集中收看收听十九大报告,当习总书记讲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时,全场所有人员都情不自禁拍手叫好!”吴要和说。村民冯九桃表示,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使农民吃上了一颗“定心丸”,土地流转出去,外出做工心里也踏实了。在种养大户李中余看来,延长土地承包期限,可以放心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机械化程度,向高效农业进军。
吴要和认为,十九大报告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对基层村组干部工作提出了要求,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去做,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今后几年,吴桥村要实现村集体经济翻一番,人均收入达两万元,并不断改善村庄环境,使水更清、田更绿、家更美!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