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今年9月30日,位于淮安区河下古镇的沈坤状元府在历经四年多时间的修缮、布展后,于十一“黄金周”假期前一天正式对外开放。据统计,假期期间,沈坤状元府景区游客量超过5万人次,成为整个淮安地区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这也成为了淮安区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的最直观写照。
近两年,淮安区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围绕“周恩来故里,西游记摇篮”的旅游形象定位,全面提升传统旅游要素,加快发展新兴旅游业态,大力促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小步快跑”地奔向“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奋斗目标。
禀赋优异
发展全域旅游具有
得天独厚的条件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曾明确指出,淮安发展全域旅游拥有良好的基础,“北部红色资源独特,中部沿河城市风光旖旎,南部历史人文资源汇聚,形成了紧密联系、错落有致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在10月21日举行的淮安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上,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也表示,淮安区“一城古迹半城湖”的旅游资源是历史的积淀和自然的馈赠。事实上,这也是淮安区发展全域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主城区淮城镇总面积仅为42平方公里,却拥有6家国家2A级以上景区(点),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吴承恩故居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市唯一一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周恩来故里。除此之外,还有东岳庙、古清真寺、镇淮楼、龙光阁、勺湖、文通塔、万柳池、萧湖、沈氏遂园、河下曲江园、文渠、板闸镇、青莲岗文化遗址、淮阴驿、驸马巷、关忠节公祠、梁红玉祠堂、刘鹗故居、李公朴故居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散落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一城古迹半城湖”的说法丝毫不显得夸张。除了坐拥丰富异常的旅游景区(点)外,淮安区还是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文楼汤包、淮安茶馓、朱桥烩甲鱼等美食都堪称一绝。
徐子佳也特别强调,站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看,淮安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旅游优势非常明显,旅游产业独具特色,“周恩来故里、西游记摇篮”是淮安区旅游金色名片和金字招牌,“在发展全域旅游方面走在前列,我们完全有这个条件和基础,也应该有这个责任和担当。”
丰富多样、数量可观的旅游资源,也令淮安区自然而然地成为来淮游客们的首选目的地。据统计,2016年淮安区共接待游客59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5亿元。仅今年1至9月份,全区就已接待国内外游客525.13万人次,同比增长10.72%;实现旅游收入61.04亿元,同比增长12.15%。
目标明确
扎实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淮安区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既受到了国家经济趋势向好的影响,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提早谋划和全面布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8866美元,这直接带动了旅游消费需求的爆发式、井喷式增长。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研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淮安区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今年,作为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之年,淮安区不仅参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开始着手制定《淮安区全域旅游专项规划》,还从旅游经济效益、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区游客接待量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对本地GDP综合贡献15%以上,旅游从业人数达本地就业总数的20%以上,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的10倍以上,当地农民纯收入的20%来源于旅游收入,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初步建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综合投入达到80亿元;国家4A级景区增至6家;全区旅游星级饭店增至15家;旅行社增至30家;创建2-3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培育2-3个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创建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省星级乡村旅游区增至10家,培育特色小镇3个,培育特色精品民宿5个,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把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具体行动,作为打造华东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突破口,作为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进‘两聚一高’、实现‘两大目标’的战略选择,抢抓机遇,坚定意志,一抓到底。”徐子佳的一席话也道出了淮安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最终目的。
在坚持对旅游产业巨大投入的同时,淮安区还将相关功能配套建设作为提升全域旅游品质的重要手段。淮安区委常委刘震生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大会上表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是衡量城市旅游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全域旅游,打造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
为此,淮安区一方面不断优化全区旅游交通布局,以实现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与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的无缝对接和全区“无障碍”的大交通格局,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城管分局,构建起完善的旅游服务和执法体系。同时,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从不起眼的细节方面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游体验。除此之外,淮安区还顺应科技潮流,充分利用云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打造了“淮安区旅游在线大数据管理平台”、智慧旅游平台和区域旅游自助服务APP,并在全区所有3A级以上景区、3星级以上省级乡村旅游点实现了无线WiFi全覆盖,真正实现“一机在手,旅游无忧”。
产业延伸
以“旅游+”带动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在去年9月举行的全省旅游业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表示,旅游业正在由“产业自循环”走向“旅游+”,对各行业的渗透力和提升力不断增强,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同时,淮安区也在积极构建“旅游+”新格局,发挥旅游业的叠加作用和联动效应,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推动“旅游+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游。通过“旅游+红色文化”的融合,强化周恩来故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红色文化体验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提档升级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钦工横沟暴动遗址、大胡庄战斗纪念园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通过“旅游+历史文化”的融合,丰富了淮安府署、中国漕运博物馆等景区的综合功能,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客厅。通过“旅游+非遗文化”的融合,将十番锣鼓、南闸民歌、仇桥杂技、车桥剪纸、博里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融合,开发形成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特色精品展演项目。通过“旅游+美食文化”的融合,培育淮扬菜特色美食文化品牌和特色旅游商品,形成到淮安区“不得不吃”的几大品牌美食。
推动“旅游+农业”,打造生态休闲游。强化“旅游+渔业”,打造出流均渔乡小镇和苏嘴湾生态园、蓝水湾生态园、恩赐山庄等精品休闲农园,并对现有生态园、家庭农场提档升级,鼓励一批家庭农场的开发建设。针对游客品味乡土风情、走进农家生活的需要,集中推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农副产品,打造吸引游客的“风景链”,群众增收致富的“财富链”。
推动“旅游+工业”,打造工业体验游。通过完善共创人造草坪、井神盐业、康乃馨织造基础设施,融入旅游要素,指导、推进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
推动“旅游+体育”,打造体育赛事游。加强各类体育资源与旅游要素的融合,打造掼蛋发源地品牌,建设掼蛋特色小镇,培育掼蛋文化产业;强化施河教具、体育用具产业与旅游的融合,打造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承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品牌赛事活动。
推动“旅游+健康”,打造康体养生游。加快康体养生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盐晶堡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温泉养生度假、家庭运动度假、盐浴主题馆等特色康养度假产品。依托吴鞠通中医馆,在河下古镇引导中医养生、中医理疗等业态发展。
■记者 储君 通讯员 王贻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