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81岁老人与568名贫困学子的故事

 

  ■记 者 何渊

  通讯员 周华 陈婷婷

  见到颜正明的时候,他刚刚在淮安曙光双语学校敲定了捐赠事项。“如果你们采访结束得早,我还能赶到下一家去谈谈今年捐赠的事情。”81岁的颜正明,为了贫苦学子的学费,也是蛮拼的。

  “今年夏天,他呼吸道出血,医生嘱咐他不能劳累,要静养。他撒了个谎,瞒着家里冒着大雨带着我们出来找单位谈捐资助学的事情。”在苏嘴镇关工委办公室主任王连章的眼里,为了孩子能有学上,81岁的颜正明确实是蛮拼的。

  苏嘴是革命老区,经济比较落后,地处阜宁、涟水、淮安三县区交界,距县城70多里,到淮安市就更远了。为了筹集助学款,老颜平均每年要跑30多趟。粗算一下,自从1996年退休,担任苏嘴镇关工委主任以来,21年来颜正明里程达到了9万余里。途中,这位古稀老人常常是全天候满负荷地辛劳着:上午半天跑了好几家,中午,在路边小摊上吃碗阳春面,广场树荫下的长凳上眯眯眼,打个盹,下午再奔若干处。

  21年,9万余里,568名贫困学子得以圆梦。在苏嘴当地有个广为传颂的故事叫“九进局长室”。当时,颜正明为了动员某单位资助孤儿贾某,连续9次上门做工作。“我去了好几次,对方都拒绝了,我不甘心,第9次去了之后,对方终于被感动了。”颜正明告诉记者,该单位答应,从贾某上初一开始,每年资助2880元,直至他高中毕业。说起这件事情,颜正明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多跑几腿,换来的就是孩子上学的希望。我们辛苦一点,换来的就是孩子上学的机会。”

  除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外,颜正明诚实的作风得到了出资单位和个人的信任。“刚开始的时候,人家还怀疑,你老颜退休不在家呆着,出来四处找人要钱,真的还是假的啊?”颜正明为此特地带着对方走访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最初,孩子少的时候,一家一家走访;如今,颜正明干脆自己掏钱,每年腊月二十几办起茶话会,让双方见面。就像这样点滴的小事,让颜正明赢得了信任。

  尽管赢得信任,颜正明认为事情还是要做得“清清亮亮”。每一笔钱,颜正明都开出了江苏省捐赠专用收据;每一笔钱,颜正明都不经手,让对方打到财政所的账户上,再按规定的流程办理发放手续,实现了专款专用。

  既能苦干、实干,又会巧干。颜正明把募资助学的工作规范化、机制化、“网络”化。他带领一班人先后建立四本动态性的台账:“贫困家庭情况账”、“资助单位(业主)爱心账”、“受助学生进步账”、“成人成才反馈社会帐”。坚持做到每月与受助学生或家长联系一次,每季度与有关学校老师或者领导沟通一次,每学期与资助方交流一次。通过电话、网络、写感谢信、赠送锦旗、开茶话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大家都能及时得到信息和鼓励,彼此一直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就这样,颜正明以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感动了一个个单位的领导和民营企业的老板,募集了一笔笔“含金量高、含情量浓”的助学资金,及时解决了几百名莘莘学子的燃眉之急。据统计,截至目前,颜正明已经累计募集近200万元资金,帮助贫困学子。今年九月,他被市政府表彰为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

  “有心育才是前辈,矢志报国看后生。”这是颜正明最早帮助过的、后来考上清华大学的曾某赠送给苏嘴关工委锦旗上的一句话。如今像这样的锦旗已经布满苏嘴镇关工委办公室的四周墙壁上。21年,颜正明和他的团队帮助过的学子已经遍地开花。爱心也有了接力。苏州大学毕业生杨某,30岁已成为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如今缘于自己的受助经历,也开始了爱心助学活动。“我希望以后像他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杨某说。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