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淮阴师范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讯员 阎大伟 张同刚

  近年来,淮阴师范学院紧扣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苦练内功——

  提升教育内涵

  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内涵。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内容,抓好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的实施,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标兵”、“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知困坛”等混合式课堂教学改革及公开课示范观摩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定期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见习实训、创新创业训练、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师资有高度教学有深度。学校目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110人。有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10个。

  苦练内功行动,“练”出累累硕果: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多次获奖。今年6月,杨阳同学入选全国百名国家奖学金获奖典型,并被遴选为22名获奖典型全国影视宣传对象。

  立足转型——

  加大服务力度

  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相接轨。淮阴师范学院一直坚守“立足苏北,面向江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勇于担当,积极作为,聚焦师范教育,浚通创新源头活水,着力厚植师范教育特色,始终把振兴地方基础教育作为己任,主动扛起师范教育大旗。以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以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为机遇、以教育共同体创新协同育人模式为手段,主动深度介入地方基础教育变革,建设了淮安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构建了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一体两翼,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据淮阴师范学院校友会不完全统计,淮安、宿迁、连云港60%的中小学教师、70%的中小学校长、80%的特级教师、90%的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是淮师校友。

  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相对应。淮阴师范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紧扣淮安新能源、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洪泽湖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研究为突破口,坚持传统基础学科为苏北基础教育服务,应用学科新生学科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两类学科比翼齐飞,共同发展。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2014年省科技厅组织的绩效评估中取得“良好”成绩。

  文化引领与服务地方相匹配。淮阴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文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优势,加强智库群建设,为地方和政府的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干部培训、法律援助、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志愿服务提供特色服务。(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