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叶列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这首歌用在74岁的淮阴区赵集镇高堰村居民卢学亮身上,格外贴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高堰村人,卢学亮见证了省委驻淮阴区扶贫队到来后,村子里“从荒地到花园”的变化。
卢学亮所居住的街道,曾经是一条热闹的集市。街道两侧墙上斑驳的旧印刷体字,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随着高堰乡建制的取消,这里日渐破败,2016年2月25日,省委驻淮阴区扶贫工作队进驻淮阴区赵集镇,省定经济薄弱村高堰村进入了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临时党委委员、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书全的视野。
“家有多少亩水田、旱地?”、“家里有几口人、都在哪里上班?”、“家里有热水器、电视机、电冰箱吗?”……初到高堰村的第二天,周书全就在镇上搭起床铺住了下来,在农户家里,周书全边唠家常,边记录下了该低收入户基本情况,准确了解农户的家庭实际状况、困难原因等。
2014年,高家堰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调研,在征求赵集镇党委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高堰村实际,周书全拟定了“打造高家堰美丽乡村开辟农村旅游新天地”的精准帮扶新路子。
两年里,围绕力求“帮扶”做到“帮富”的目标,在后方单位支持下,江宁区投入帮扶资金285万元,二期投入315万元,共600万元。立足高堰村庄实际,着力构建“水韵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相结合的二河堤旅游风光观带,建设传承历史文化、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
今年国庆期间,高堰村游客如织。站在河堤上遥望,二河波光粼粼,清流如练,二河堤风光带古工墙遗址公园和历史风貌园分列两侧,40多亩黑松林、60亩核桃、80亩梨树、130亩水蜜桃树长势喜人,旅游特色采摘园即将开放,投入帮扶资金200万元的高堰村部暨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古色古香,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61户沿街农户外立面正进行改造,一条古街正“初露峥嵘”。帮扶队援建的高家堰文化活动广场受到村民的“追捧”……
在村容村貌的大变化的基础上,周书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利用原高堰乡4500平米的集体资产,通过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茶馆、电商平台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加快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农户经营农家乐、出售农产品等多种途径增加农户收入,从而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周书全所在的省委帮扶队帮助下,赵集镇另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十堡村,以产业帮扶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走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第一件事,是建成了十堡高标准标准厂房。十堡原小学荒废多年,周书全协调帮扶资金150多万元,建设一幢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将新增村集体租金收入11万元,为低收入农户解决就业岗位约30多个。
第二件事,是土地耕作服务社项目。投资220万元建设烘干房1500平方米,购买烘干设备4套、地磅等农业耕作机械,并计划流转土地约1000亩左右,增加低收入农户租金收入、解决就业,每年可为集体带来经营收入12万多元,低收入农户增加租金收入90多万元,并可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150多人。
第三件事,是引进红高粱种植基地项目。一期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约300亩,引进制作高粱酒的有机红高粱品种。以红高粱种植基地为依托,酿造红高粱酒,并依托高家堰美丽乡村旅游,打开高粱酒销路,打造集红高粱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发展之路。
第四件事,是提档升级十堡村现有村部。扩建办公用房260平米。建成集办公、村民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新八有”目标。该项目总投资40万元。
从一个一个项目入手,从一桩桩具体的事情抓起。两年来,在周书全倾力帮扶下,淮阴区赵集镇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300万元,协调到各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达3200多万元,让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真切切的关怀。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