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时代需要纵情的歌手

 

  10月12日下午,在淮安市文化馆,江苏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淮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了《我们的时代——喜迎十九大 龚正诗歌作品朗诵会》,有幸聆听,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感受。

  诗人龚正作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讴歌者,能顺应历史潮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火一般的热情,用如椽之笔,奏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写出了我们的时代最真实的生活风貌,抒发了这时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情怀。

  其诗歌的时代性,体现在三方面:一、贴近淮安,作品以人文的视角,饱满的诗情,反映淮安的现实生活,为历史古城、文化名城、名人故里立传,为创新淮安、生态淮安描绘,为“强富美高”淮安讴歌,表达了诗人的赤子之情。朗诵会开篇——《打开春的大幕——2017年淮安新年序曲》,“当冰面上传来淅沥的吹响,/当梅花在飞雪中迎风绽放,/当柳梢上悄悄探出了新绿,/当春风已经赶着脚步吹拂在脸上,/此刻,春的大幕已经徐徐打开,/在春的舞台上,/一颗颗向上的心在灿烂阳光下纵情歌唱……”从这些滚烫的诗行中,我们感受到淮安的春天激越如春潮。《这是怎么样的一组平行线》,诗人带着一股喜悦和神往之情,对淮安的轻轨进行咏叹。二、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饱满的热情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唱出时代最强音。“在中国,曾经以一张《父亲》的脸/留下了一个属于贫困时代的印记/在中国,曾经以一双《我要上学》的眼睛/留下了一个为教育呐喊的声音/其实,一张脸是一块中国的土地啊/其实,一双眼是一片中国的明天啊/在中国的土地上畅想中国的明天/泪滴和叹息之后/是我们躬下身去/用智慧和汗水耕耘”(《黄金时代》),这是本次朗诵会的压轴之作。作者不愧是“时代歌手”,他以敏锐的眼光,从生活广阔的视野中选择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黄金时代”,以自己的亲历和感受,抒发对时代、祖国和民族的情感。三、文脉与血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一首《带着奶奶去上学》,我们不仅为一个家庭遭到不幸而稀嘘,也为一个少年的故事所感动,这里不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有几千来中国传统的孝义文化,更有苦难的坚强和执著。“淮沭河畔,/风吹原野,/一个少女在春风中绽放出花的美丽。/最美少年,/最美的不仅是色彩,/最美的不仅是言行,/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引领着我们把生活里的美找寻!”

  作为一位诗人,龚正深知文学就是人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民,离不开发现美的眼睛,他一直坚持深入基层,到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军营等地采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聆听他们的心声,感知他们的悲欢,用手中的笔,为人民大众书写、歌唱。

  在他心中,海事人员是人民。一首《为了让大湖里的每一条船都安全地走好》反映的是海事人员为了渔民的安危,冲锋陷阵,临危不惧,勇于奉献,敢于牺牡的赤胆忠心。

  在他眼里,纤夫也是人民。《纤夫》:“逆水而上,/逆流而进,/纤夫的纤绳勒进了肩胛,/却勒不住源自胸腔的声音。/嘿呦——/嘿呦——/嘿呦——/一声为了生计,/一声为了前方,/一声为了明天。/低头前行的纤夫哟,/像一头犁地的牛,/把头深埋在地上,/让号子激越脚印。”诗人通过纤夫对命运的抗争,写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坚韧向上的形象。

  从龚正的诗歌中,我们感到“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并且,我们看出诗人对人民大众的真挚之情,感受到诗人心中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悲悯情怀。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品味龚正诗歌中,我看到一种坚守,坚守“诗言志”、“诗缘情”、“缘事而发”等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思想,不离不弃、咬定青山地表达淮安的自然美、生活美和时代美等。

  在《我把这片水选做了我的归宿》中,诗人这样写道:“这片水的名字,叫御龙园/能在这片水中安家/其实,我不仅贪慕了帝王的吉祥/因为我恋着我的/父老和家乡”,对故乡的情感由此可见一斑。

  “化不开的浓浓乡音,/剪不断的浓浓乡情,/我们是周总理的老乡,/在家乡美丽的桃花垠,/我们每天守候在他的身边。”一首《老乡》写出一代伟人周恩来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周总理的敬仰与思念之情。

  用诗歌来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今天,诗人龚正用他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中国诗歌经验,也给我们的生活做了一个最真切、最有力的回答。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