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扎实推进教学创新

 

  ■ 庄卫军 赵守兵

  近年来,江苏省清江中学积极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新常态,引导教师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努力让学生克服肤浅,走向深度学习

  建设关注深度学习的教师团队

  学校整理了深度学习的理论文章及省内外名校开展研究型高中建设和“深度学习”的成功经验,发放到教研组,供教研组集体研讨和每位教师自学。同时,还经常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学科教研、开设专题讲座,提升教师推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课例研究,着力解决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中教学流程混乱、课后缺乏深度反思等问题,把学情分析、教学设计、问题提炼、情境创设、深度学习目标展示等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从周一至周三,各学科备课组都有固定的备课时间集思广益、智慧共享,为深度学习课堂做好充分准备。

  学校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提问了多少问题、质量如何、个性与共性思维回应怎样、课堂讲授时间安排等纳入标准体系,引导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实行随机推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根据深度学习课堂相关标准当堂书写调研评语,并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备课组长与教研组长。教研组在每月一次的全组教研活动中,备课组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对调研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高深度学习课堂的实效性。

  创设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环境

  学校以省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根据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紧紧依托“课堂”开展研究,进行探索,初步形成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感悟问题,合作交流—形成共识,总结反思—共同提高”的具有清中特色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细化出各具学科特色、一科多样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实践操作模式,如语文学科的“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数学学科的“设计问题,启迪思维—分析实例,主动建构—适度推广,深化理解”等。

  学校申报的省级规划课题《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成功立项并顺利结题。学校以“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应用研究”为主题,利用对外多媒体公开课开展了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推进深度学习的有益探索。学校开展了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借助网络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学习转化为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

  学校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投入资金用于英语学科基地、教师发展中心等建设;前两年还结合校安工程建设,投入500多万元,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软硬件建设,为全校每个班级配备了更为先进的教学多媒体设备,去年又建成了理化生数字化实验室和配备了移动学习终端系统。学校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及平时师生开展的培训比赛活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完善了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健全了学科教学资源库,为推进深度学校,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学校成立了学科信息中心,建立了学科教学资源库。各部门、各年级、教研组、备课组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基本实现了网上办公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先进的现代电子工具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全校推广应用“极课大数据系统”,充分发挥其教学反馈的诊断、激励功能,切实推进分层教学和适应性教学。教师通过对作业测试的数据采集,实施精准讲解;学生可通过网络查看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水平,利用数据采集中自动生成的错题本,及时巩固复习;家长也可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有效实现家校融合。

  得益于深度学习的开展,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不断提高,学校高考成绩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发展,今年高考二本以上达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而且学生在各级各类活动和竞赛中都有出色表现。在学校传统的“两周四节”(国防教育周、信息技术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活动质量一年比一年好。近年来,有近百名学生在省中学生作文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金钥匙科技竞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朗诵竞赛、心理剧征集竞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中获特等奖或一等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激励着清中人在实现办学目标、创建研究型学校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