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海林
淮安民间把五月初五称为“五月冬”,“冬”可能是“端午”两个字的连读,“端”有“开头”之意,所以“五月冬”就是“五月初五”。
这一天在淮安也被称为娃娃节。
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所以我小时候见人家挂的《钟馗图》上一般将这五样东西点缀在画面的四角(蛇缠蟾蜍作为一个整体),而画的主体部分就比较血腥了,多半是钟馗在宰杀一个瘦瘦的小鬼,小鬼睁大了惊恐的眼睛,鲜血是必定流了一地的。
钟馗用杀小鬼的方式来镇慑五毒,但是大人们又盼望着这一天能够发现五毒中的蟾蜍,因为蟾蜍是一味中药,虽然有毒,但也可以用来以毒攻毒,治小孩的一些流脓长疮等疾病。
古代有端午这一天沐浴兰汤的习俗,这个兰是菊科植物中的佩兰,到了明代,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在我们这里,可能一开始也像前面引用的那样,但同样是因为材料的渐不可得,大家开始取杂树头,这个杂树头我记得奶奶很讲究,必然要指定哪些树种的树头,据说它们可治皮肤病、去邪气。而现在,我们一般选取当地常见的树种,“胡之嘛搪”(敷衍,搪塞),但也确实是一种无奈之举,现代人想把这些传统继承下来,虽然记不得当年是哪几种杂树头,但是仍然得按老一辈的要求配成七种。
书上说这一天所有人都要进行沐浴,但是在我们淮安对大人似乎没有一定的要求,倒是小孩子,必定要在正午用杂树头洗浴。
我刚才说的蟾蜍是事先寻好了的,洗澡时取来在小孩身体的每个地方都擦一遍,据说就可以避免生疮。小时候我姨娘家的孩子七八岁时生了一种恶疮,总是好不了,“五月冬”这一天他家的人全体出动,遍寻蟾蜍不得,后来无意中发现我三弟正牵着一只拴住腿的蟾蜍玩,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洗完之后除了得用雄黄(避蛇)在额头等处点一下,还要在手、腿、脖颈等处扣绒。绒即五彩丝,每到端午,卖绒者会将其绕在轱辘上出售。买者取五色丝线合股成绳,此俗始于汉代,《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时间长了后这些绒退去鲜艳的色彩,变得像一根干枯的咸菜条,小孩子不喜欢也不能随意取下——得等到七夕,到那天剪下来扔到房顶,据说是为了给喜鹊衔去替牛郎织女搭相会的鹊桥。
这些“关目”都做完了,大人才会拿出煮好的鸭蛋来犒赏孩子——我记得我叔叔家当年住在小盐河边,家里养鸭,每年“五月冬”前一晚我父亲都命我拿了鸡蛋去换——可见必须得是鸭蛋。
这是因为鸭蛋的蛋黄是红的,而红有避邪的作用——这个习俗更远一点可能是“五月冬”这天吃“十二红”的习俗。据汪曾祺回忆,“十二红”指“油爆虾”“红苋菜”“咸鸭蛋黄”“朱砂豆腐”等十二种吃食,可惜因为年代久远,汪老也未能完全考证出来。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