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心灵导师

 

  ■记 者 何渊

  通讯员 周华 陈婷婷

  见到于洋的时候,她早晨刚刚下飞机,从国家卫计委在昆明的培训班讲课归来。于洋在培训班上关于失独老人心理健康服务的讲座,让各地的参会人员深有感触。讲课的内容也正是于洋近年来服务的心得和实践。

  于洋是淮安志愿参与过汶川地震后心理服务的人员。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于洋来到北川跟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导师参加汶川灾后心理援助,从始踏上慈善公益之路。记者了解到,2008、2012、2013、2014年以来,四川汶川、雅安、云南彝良、鲁甸先后发生地震。地震发生后,于洋都是在第一时间跟随中科院心理所导师到地震灾区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心理督导等工作。在北川服务1年零1个月。在四川雅安前后开展20多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云南鲁甸对80所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教师进行了培训,直接受益者1000多人次。

  采访中,于洋告诉记者,参加这么多次的灾后心理辅导,完全因为“公益情节”。“到达灾区后,面对灾区人民的孤立无助,你就会发自内心地想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他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公益情节”,于洋还关心昆山爆炸事件,网络参与心理干预;参加天津港大爆炸灾后心理援助;主导阜宁风灾灾后心理援助工作。

  从灾区服务结束回到淮安后,于洋接触到了失独群体。“我没想到,在城市之中还有这么一个群体如此需要心理服务,如此地需要帮助。”于洋在服务中发现,社区的心理服务需求很大。这也正是于洋特别想做的事情。

  “刚刚见到她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并不好。睡眠有问题,又有眩晕,经常上医院。”说起刚刚接触失独家庭的时候,于洋说起了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家庭。伴随着心理服务的深入,家庭的状态也逐渐好起来。“现在他们可以不用去医院接受治疗了。”成为这个家庭前后变化最真实的写照。

  看到有不同的人群需要心理服务,于洋及其团队于是设法整合社会资源,壮大自身力量。慰藉五保老人,丰富服务内涵。2014年1月,进入开发区养老院,运用心理专业技术对三无、五保老人开展心理慰藉工作,使多年郁积在老人心中的烦恼得以宣泄,也为养老院减轻了心理压力,提升了养老院的服务品质,提升了开发区养老院的品牌形象。

  帮扶单亲家庭,解围教育困境。2014年1月,与市总工会帮扶中心联合,对市区单亲特困女职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对66名单亲母亲进行了一对一个体心理辅导,运用专业技术重点在亲子教育方面对单亲母亲进行指导,减少单亲母亲教育困惑,提升单亲家庭的幸福、和谐指数。

  利用专业技能,陪伴留守儿童。2014年6月至今,先后为涟水余圩小学、淮安区茭陵小学等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孩子宣泄内心的压抑和痛苦,重新树立自信,快乐融入学校生活。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于洋及其团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面对援助对象的需求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为了更好的帮助中心成员进行专业和人格成长,中心每月为成员提供心理督导和专业培训,帮助成员在专业技能和人格更好的成长。

  自2013年以来,于洋带领团队先后参与了“中科院雅安华德福重大创伤后心理干预培训”、“中科院后现代心理应用技术实战训练工作坊”等培训,接受来自德国华德福心理老师、合作取向Saliha老师、台湾叙事治疗吴熙娟老师、焦点治疗许维素老师等老师的精彩培训,提升了专业水平,带动了中心团队的专业水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