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常香玉:谁说女子不如男

 

  北京郊外,中国航空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架米格-15战机——“香玉剧社号”。这是在抗美援朝最艰苦的时刻,年轻的豫剧演员常香玉向正在朝鲜与“联合国军”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捐献的战机。

  1951年盛夏,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为筹集捐献战机资金,冒酷暑千里巡回义演。在她的少年成名地开封,父老乡亲敬佩“香玉仗义,爱国不爱财”,负粮相携看戏;在武汉,《花木兰》连演十多场,观众一场比一场多;最轰动的是广州,爱国华侨义卖金表,买表的人再捐金表,几经辗转,一块表升值几千万元。常香玉半年内义演18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募集了买战机所需的15亿元(旧币)。常香玉的壮举感动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亲自指示,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爱国艺人常香玉》;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热情赞扬:“香玉同志,你了不起!”

  常香玉(1923-2004),一个出生在河南农村的苦孩子,为了不做童养媳,9岁拜师学艺,凭着聪颖、好强、能吃苦,12岁便成了“角儿”,在戏班挑大梁。

  1937年,常香玉在张福仙等人的扶持下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为适应演出需要,聘请了一些豫剧演员,并改名为“香玉剧社”。就这样,她在梨园内外声望远播,闯出一片天地。但和许多旧时代的老艺人命运一样,常香玉也曾受恶霸欺凌,乃至以死抗争。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剧社”翻身得解放,从此她以“戏比天大”的豪情,活跃在新社会的文艺舞台上。她积极投身戏剧改革,演出了《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等经典好戏,而且创立了豫剧常派艺术。

  常香玉字正腔圆、淳厚酣畅、情声兼容的唱腔,刚健清新、落落大方、个性鲜明的表演,塑造了花木兰、红娘、白素贞等巾帼形象,奠定了豫剧在中国戏剧舞台的地位。那铿锵豪迈的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线在家园”,传遍神州大地,经久不衰。1994年常香玉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2007年她被国务院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豫剧《花木兰》讲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戏画展现的是,当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战机,义演《花木兰》的巾帼风采。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