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 通讯员 贺孝成 沈启文

  近年来,盱眙县官滩镇古河村将开展“远程教育”活动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头戏,作为富民壮村的必修课。按照“方向正、内容新、导向明、服务快”的思路,实现远程教育的常态化、功能化、惠民化,聚合了党心民心,激活了建设高水平小康的生产力,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好了,就是推动壮村富民的生产力。

  建管同步,确保站点建得优、管得好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高质量运用”的要求,着眼于远程教育的长期性和学用的实效性,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推进远程教育软硬件建设。

  一是打造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教学平台。古河村党总支陆续投入5万元购买远教站点设备,配齐电脑、投影仪、音响、桌椅等,并对远教站点室内进行重新装修,目前站点面积达18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人参加学习,达到了“八有”标准。

  二是遴选了一批素质过硬的人员队伍。成立古河村远程教育领导小组,选配了AB岗管理员,其中B岗由该村本科生杨小云负责。此外,古河成立了“远教需求信息调研小组”,九个村民小组每组配备一名信息员,专门负责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以便合理安排远教学习内容。

  三是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首先保证学习频度和效率。每月除28号为固定学习日外,再安排学习一次。按上级要求还建立开放日制度,每周2天,并予以公示。根据上级要求,每年用于远教活动专项经费不少于5000元。对每次参加学习的党员签到登记,并结合参与热情、讨论内容以及学习心得等方面综合考评。

  注重实效,确保党员学得实、用得上

  坚持学用结合,在参学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着力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一是在参学对象上求“广”。注重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单一的党员教育学习拓展到全民教育。此外,对流动在外的党员,通过微信群、QQ群上传学习内容,确保党员学习全覆盖。

  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求“精”。完成远教培训周等固定学习内容的同时,充分发挥该村远教需求信息调研小组作用,遴选贴近群众需要的内容,采用“菜单式”、“点播式”等灵活形式,今年以来,信息调研小组共收集群众感兴趣的虾蟹养殖、红色电影、健康保健知识、计生政策等信息40多条,利用开发日,安排学习30余次,基本满足群众需求。

  三是在学习形式上求“活”。努力在创新上做好文章,根据党员干部群众的需求,实行开放式教学,采取收看节目、专家辅导、座谈交流、现场示范等形式,将远程教育与农技培训相结合,把远程教育网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民群众的田园、地头。村干部“领”学,致富带头人“导”学,把远程教育作为提高党员干部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实现致富创业的重要途径,努力做到“学习一技、致富一家、带富一片”。

  学用结合,确保学教创特色、树典型

  远程教育不仅使党风正、民心顺,聚合了全村实现“两聚一高”创新能力,激活了村强民富的生产力,还塑造了一批“学教结合”的品牌典型。

  一是助力“虾稻共生”产业。古河村组长袁正朋在圣山圩承包100多亩地,发展“虾稻共生”产业,由于开始不懂行,当年亏损,通过远程教育点播龙虾养殖等科学知识,并邀请农技人员现场辅导,他掌握了技术,今年预计实现盈利1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圣山圩养殖面积增加550亩,并带动10户从事“虾稻共生”产业,在古河村粗具规模。

  二是壮大“绿色果蔬”产业。村民郭长波常年自己种植蔬菜水果,并在镇市场内贩卖蔬菜。近年来,由于竞争激烈,自己种植技术有限,生意越来越不景气。经过村两委多次上门宣传,聘请镇农支站技术人员,通过远教站点对其进行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树立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理念,2015年在官滩镇承包土地100多亩从事绿色蔬菜种植,他的蔬菜水果在古河农贸市场供不应求。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