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百姓的剧团

 

  ■记  者 李培娟 左文东

  通讯员 李卫兵

  日前,涟水县淮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淮剧《留守村长留守鹅》在淮安大剧院演出,赢得观众的喝彩掌声。一个月前,该剧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大奖。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观看后称赞:“这是老百姓的戏,是老百姓愿意看的戏,更是老百姓看完后记得住、传得开的戏。涟水县淮剧团作为县级剧团真的很不简单,是全国院团特别是县级剧团学习的榜样。”

  历经60年风雨,承受发展阵痛;摘揽全省大奖,惊艳首都舞台:涟水县淮剧团在传承创新中演绎了传统戏曲的现代魅力。

  坚守的情怀

  上世纪80年代末,传统戏剧遭受巨大冲击,不少剧团无法生存被迫解散。“掌声越来越稀,观众越来越少,一场戏演下来,台下座位空荡荡的,演员的心更是空荡荡的。”现任涟水县淮剧团团长、15岁进团的陆前生,记忆中昨天还在紧张忙碌地排戏、走村串户地演出,而眼前却已是一番萧瑟的景象。

  剧团经济效益急剧下滑,连续三年演员每人每年只能发三个月的工资。没有收入,人心涣散,改行跳槽,心痛无奈。2003年陆前生接任团长时,整个剧团走了三分之一。现任党支部副书记的张献忠选择了“下海”:“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剧团发不出工资,我这口袋里连打酱油的钱都掏不出。”还有主力演员许晴,与陆前生同年进入涟水县淮剧团,大大小小演出上百场,眼看着一天天在家无戏可演,她也另谋出路。

  “难,实在是太难了!”陆前生看着大家的离开,既理解又无奈。但是作为团长,他不能让剧团就这么心乱了、人散了。调研、走访、请教……他着手在剧团进行一系列改革——组建剧组、聚焦现实、整理老戏、编演新戏……就这样,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涟水县淮剧团的身影也一直活跃在乡村、学校、工厂:在田头农户家吃,在厨房粮仓里住;夏秋季节蚊虫多,一张嘴就能吸进一两只;冬天寒风刺骨,搭起舞台就是一出戏……多年来,涟水县淮剧团每年送戏下乡130多场次。

  这样一个剧团,怎不叫人眷恋?回归,戏曲的召唤;归来,戏魂的凝聚。张献忠回来了,他说:“晚上一闭上眼,就想到那些在台下热情鼓掌的戏迷,想到自己的誓言,一辈子都不离开舞台。”许晴回来了,在“外出”的时间里,她每天坚持练习10个小时,一刻也不敢放松,就为了这一天:“我要把学到的都带回涟水。”

  写戏、排戏、演戏,剧团在坚持着。苦——没有办公场所,没有排练场所,没有住宿场所;难——演职人员工资发不出,连排戏的经费都不够。但陆前生不服输:“剧团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了!没钱,咱凑钱也要把戏排起来!”大伙纷纷响应,团长出三万,班子其他成员每人出两万,中层干部每人出一万,全团人员都把自家的积蓄拿了出来,就这样,一出出味道纯正的淮剧赢得了百姓的掌声。

  百姓的呼唤

  “台下观众叫好,演员唱得起劲。”写什么样的戏才能让观众重回传统舞台?这是涟水县淮剧团面临的问题。就在此时,涟水县南集镇范荡村党总支书记范加银找到陆前生:“村里的好人好事,能不能请你们唱唱,给大伙鼓鼓劲。”剧团去了,写了一出家庭孝心的戏,演真人真事,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由此,陆前生心里一亮:“老百姓就是主角,演百姓就是生命。”此后,陆前生和剧团的同事们一边创作一边演戏,《法官曹思奎》《闪光的种子》《桑园情》《春雨》等一批现代淮剧不仅深受欢迎,而且屡屡获奖。陆前生和他的创作班子坚定这样的创作理念:“写农村写农民,演新戏出精品,才能使剧团获得新生。”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