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列
叶芳,一位金湖县乡村校外辅导站的辅导员,在十多年的校外教育辅导生涯中,她执着追求、默默奉献,把一颗爱心献给了乡下的孩子。多次被评为县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淮安市优秀校外辅导员,被誉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圆梦人”。
心愿
“要辅导好孩子,首先要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体贴孩子,做孩子的知心人。只有对来辅导站辅导的孩子们感情深,工作才能做细,效果才最佳。”这是辅导员叶芳的切身感悟。
小振宇是她关注的诸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由于父母婚变,母亲到广东打工,父亲也因家庭贫困,生活难以为继而到苏南一家企业当了保安,年仅8岁的小振宇被留在了家里,由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看。小振宇因此变得沉默、自卑、不喜欢笑,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一到双休日或假期,他常常捧着爸爸妈妈的照片在发呆,甚或哭闹着“我就要妈妈”。
为此叶老师经常到小振宇家走访,辅导他学习,给他讲故事,帮他洗衣服,教他剪指甲,带他到集镇理发,经常烧好饭菜带给他吃。渐渐地,孩子忘掉了单亲家庭的痛苦,抛弃了成绩下降的烦恼,生活上变得能够自理,学习上也有较大进步。
小振宇十岁生日的那天,叶老师把孩子带到家里,烧了小振宇最喜欢吃的菜,她多次和孩子的爸妈联系,要他们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体会孩子的感受。两个月后,在叶芳老师无私爱心的感召下,小振宇父母复婚了。在叶老师的悉心照料和热心辅导下,小振宇去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令人羡慕的市区启明中学。
叶老师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她所在的辅导站原有个孩子叫郑泽宇,父母外出打工,爷奶年迈。因此,这个孩子便成了叶老师家的常客:刮风下雨了,到叶老师家;爷爷奶奶接忘了,到叶老师家;叶老师家有好吃的了,到叶老师家。后来连自己父母回来他也不肯回家,非得留在辅导站这位爱心妈妈的家里。
短信
去年中秋节,叶老师一如既往地收到了在云南昆明学院就读的小欣睿的问候短信。
几年前的冬天,她所辅导的一个叫小欣睿的女孩子,手肿得就像馒头一样,脚后跟皮肤全部溃烂,手脚痛痒难当,孩子根本没有心思认真学习。经了解,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奶奶去世。爷爷不会照顾孩子,既不会扎辫子,也不管孩子洗不洗手脚,更不会辅导孩子作业。
于是,叶芳老师每次来辅导站都带一瓶开水、几片生姜、一双干净袜子和一杯生姜糖水。上午开展辅导活动时,她把小欣睿带到活动室,亲手用泡过生姜的热水给孩子洗手、泡脚,然后再换上干净袜子,亲自看着孩子把生姜糖水喝掉。中午,叶老师总是放弃休息,帮小欣睿梳理学习笔记,指导完成作业,布置校外练习。一个冬天下来,小欣睿不但手脚的冻疮完全好了,参加校外辅导的兴趣特别浓厚,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升。
后来,小欣睿考取了县城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后,又考取云南昆明学院英语系。小欣睿在短信中说:“我最敬爱的叶老师:今年我就要本科毕业了,最近跟家里人商量好了,我准备报考云大师范类研究生,将来我也要做一个像您一样的好老师。”
期盼
为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叶芳老师对全村25周岁以下青少年进行调查摸底,调研中,她听到这样一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爷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爷爷奶奶自有理,成绩不好我不怪,千万不要去学坏。”
叶老师意识到,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孩子们发展的不均衡,辅导活动的质量也会因此下降。为激发参加辅导的孩子们活动的兴趣,她鼓励竞争,表扬进步,自掏腰包设立辅导进步奖,凡是通过辅导学科成绩提高较快、受到“五老”称赞的五好少年都可以获得图书、文具等奖励。
为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她家校结合、明确要求,手把手地教会她们扎辫子、系鞋带、叠被子、洗衣服、扫房间,逐项练习、逐人过关;为培育留守儿童亲情,用自家电话、自己手机让留守儿童每周都和家长联系一次,汇报学习情况,倾诉思念之情。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