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作家的创作,往往与记忆有关。
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爱听评书,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都令我着迷。听了评书,不过瘾,又找书来看,像《岳飞传》这样的书,当然谈不上什么思想性、文学性,却让我对古典文学产生了兴趣,并且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上初中的时候,我瞒着家人,花5.2元买了《射雕英雄传》,那是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16开,三本。暑假,母亲叫我去看场。场上晒着小麦,如果有鸟落下来,有鸡走过来,就把它撵走。我坐在树荫下,捧起书,一下子就进去了,把母亲的叮嘱忘得干干净净。金庸的小说,极契合我的年龄和心境,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让我脑洞大开。想象力对作家非常重要。作家的文笔不好,没关系,多看多写,自然会有提高,想象力却是天生的。
那时父亲在城里上班,有一次回来,带了一本《中篇小说选刊》,贾平凹的《小月前本》、冯骥才的《爱之上》,我看了好几遍。其后,父亲又带了一本杂志回来,可能是《钟山》吧,里面有一篇叶兆言的《状元境》。小月、三姐,这些人物,既撩拨着我少年的心,又让我体味到另一种文学之美。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岸上都是芦苇,芦苇丛里,有虫子,有鸟窝。屋后,则是树木,槐树、榆树,还有站在树上“咚咚咚”敲鼓的啄木鸟。夏天,我憎恶叫个不停的蝉,冬天,天不亮,鸡就叫了,我被吵醒,恨不得把它们的声音掐断。
现在,老家的门前,早没了芦苇,更不见啄木鸟的踪影。奇怪的是,记忆却愈发清晰。于是,在我的笔下,芦苇、鸟和萤火虫,都活了。
近几年,多阅读外国文学。而有些作品,是先看了美剧,才找来原著看的。比如《侍女的故事》《双面格蕾丝》(小说名《别名格蕾丝》),这是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这些题材,中国作家鲜有触及。还有一部美剧《奥丽芙·基特里奇》,在2015年横扫艾美奖。看这部美剧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编剧的功力真厉害。上网一搜,才知道它是根据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短篇小说集改编,于是又买了同名小说。
《盐若失了味》,是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同名小说在内的8篇作品。
“盐若失了味”取自于《圣经》:“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
盐,就是人的良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学,拥有文学,就是拥有一片精神的天空。
我对文学一直心存感激,因为我从文学中汲取了最重要、最丰厚的营养,就是它让我懂得如何做人,让我能够守住自己的良知。
文学还有美。你看宫本辉小说《萤火河》的结尾:“河岸下边的洼地上,两个年轻人浑身披着萤光,玲珑剔透地站在那儿。”
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有萤光在流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