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左文东 通讯员 孙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活力之源。近年来,围绕中央及省委的决策部署,我市坚持通过攻坚克难,创新实干,多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优工作成果。
金湖获批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双试点
金湖县是国家农业部确立的全国农村改革试点县之一。2016年,当地的银涂镇唐港村率先开始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70岁的唐港村村民沈政华得知情况后,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自愿退出自己的承包地。按照有关政策,沈政华一次性获得了承包地退出补偿金55万元。沈政华用这笔钱,在集镇上购买了一套二层小楼,余下的存进了银行。辛苦劳碌了一辈子的沈政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沈正华正是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工作实施以来的受益者之一。作为全国14个试点县之一,2016年以来,金湖县按照依法自愿、权益保障、合理利用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户逐步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宅基地,同时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并给予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的农户合理的经济补偿,确保其利益不受侵害。与此同时,金湖县通过“互换并地”的形式,将原本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以此提升土地的经营效益。金湖县银涂镇唐港村党总支书记沈天山告诉记者:“互换并地后便于农业机械化和土地的流转,共试点了3个村民小组,由以前的326块换并成99块,对退出的土地,成立公司金港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招引农业项目来偿还垫资的资金,收益按照4:4:2来返还。”
记者了解到,目前金湖县试点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先后有21户70人自愿退出343亩承包地,自愿退出宅基地达993户、清理出土地面积1339亩,这些农民进入城镇居住以后,生活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享受到了良好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良好,该县的土地流转率已达78%,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程度达到了86%,新增家庭农场800多家,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比试点前均呈现出了倍数增长,农业现代化水平已跃居全省第二方阵前列、全市第一。金湖县委副书记蔡绍忠说:“经营权有偿退出这项工作的试点,很好地解决了一部分农民不想种、不能种的问题,通过我们试点的实施,有效的保障、合理的补偿,真正使这部分人从农民变为市民。下一步我们将在一期的基础上,开展二期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把退出土地的价值充分使用出来。”
盱眙成立全国首家县级行政审批局
推进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让盱眙县的许多农民开始安心地进入城市生活。而盱眙县实施的“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同样让企业和群众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以前需要5到7个工作日,现在一天就办下来了,效率提高了,对企业肯定有益。”盱眙县市民告诉记者。
为了打造最优最好的营商环境,盱眙县在全国率先组建行政审批局。由这一个部门承接下原来分散在22个部门的166种审批事项,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服务等,大幅度提升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现在,在盱眙开办一家企业平均只需要2.5个工作日、二手房交易加贷款只需3个工作日、办理施工许可也只需42个工作日,提前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3550”目标。
盱眙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苏恒见说:“第一,各部门之间的扯皮减少了,之前审批之间可能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就是我们批这个项目的时候还需要其他部门提出相关的意见,现在所有的事项都在审批局,不存在扯皮了。第二,我们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需要什么材料,只要申请人提交,我们就可以审批,剔除了原先为了监管而人为加的一些不必要的材料。”
盱眙的这一改革也是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生动写照。在审批改革不断提速这一红利激励下,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7万户,同比增长了13%。
我市构建“101%服务流动红旗”新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除了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更要做好提升服务的“加法”。对此,我市着力构建“101%服务流动红旗”新机制,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积极作为、务实担责。落户于淮安区施河镇的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21亿元,是一家主要从事标准化食品加工、生产和服务的现代食品企业。市编办的全方位服务为这家新企业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据市编办副主任陆文介绍,编办虽然不是经济部门,但是有自身的优势,跟每个部委办局都接触,协调能力相对强一点,通过联办推进101%服务,下一步将推进双创环境的改善,特别是哪些部门哪些事项可以下放,哪些可以压缩时间,哪些纸制的材料可以不用重复提供,通过这些方面给企业多做一些事情。
2015年以来,全市124个市直单位先后挂钩服务714个重大项目、67件民生实事和401户重点企业,累计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超过一万件。“101%服务流动红旗”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赢得了包括台商在内的各类企业的广泛好评。
淮安加速推进台资集聚高地建设
台商的肯定背后,是我市正在加速推进的台资集聚高地建设。作为全国首个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市委、市政府始终把“集聚台资企业、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和特色品牌,打响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品牌。以富士康科技城落户为起点,台玻、敏实等领军型知名台企纷纷在淮安投资建厂,并带动了与之配套的企业和关联行业、上下游产业纷纷跟进,呈现出集群、集聚,联动发展的态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台资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210多亿美元,实际到账50多亿美元。市台办综合处处长陈春晓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报告对台工作的论述,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以奋力开创淮台交流合作新时代作为我们的主题,按照精准性、延展性的原则,继续大力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拓展和101%服务升级三大计划,努力实现四大目标。具体来说,我们有个十百千的计划,打造10个台资集聚的平台,促进100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邀请1000名台商来淮安考察交流。”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市场要素的新活力,是加快赢得发展机遇的主要途径。我市坚持通过制度创新,积极利用好各类改革试点带来的新红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