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陈松胜
在淮安市淮阴小学美丽宜人的校园深处,藏着一个越来越备受江苏教育人关注的小天地——行知农场。这个被《扬子晚报》戏称为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占地30余亩,是该校为深化课程改革精心打造的省级课程基地。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栽花、种菜、养鹅,还可以了解丰富多彩的农具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将两手不粘泥的城市孩子带进了充满生机和童趣的自然课程之中,以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式践行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
一、思路与规划:把农场建成深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基地
淮阴小学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充满年轻元素的现代化学校,校园占地110余亩,小学部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学校以“学生喜欢”为视角,大力深化课程改革,通过创建行知农场、开发儿童行知田园课程,转变教学方式,引领学习变革。
2017年3月,《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开题报告在无锡召开的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培训会上,以零意见的优异成绩通过审核,并被专家组赞誉为省内课程开发的典范,获批2017年江苏省省级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注重“儿童”本位、依托“田园”载体、通过“行知”路径、实现“课程”变革,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落实教育部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要求,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农场,带着快乐学习课程,带着收获自由成长,过有诗意的童年和有质量的校园生活。
二、理念与建设:把基地开发成充满教育元素的室外课堂
儿童行知田园课程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创建物态行知农场基地为依托,通过建设充满教育元素的物态课程基地,将课堂搬至室外,用基地主动实践代替传统课堂被动学习,学生通过观赏、体验和实践,探索实践课程和语、数、英、常等学科课堂学习的融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建“行知田园”课程物态文化,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
“行知农场”以陶行知名字命名,是遵循其教育思想而兴建的物态课程文化基地;是开发学生双手和大脑潜能的生活教育空间站,是实现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资源宝库,是学生感受生命个性化成长的实践体验基地。
在这里,一亭一桥皆文化,一草一木俱文章。农场内开辟四季花木、草药栽培等7大功能区,逐步创建气象观测站、荷花戏台、现代农业科技微展厅、淮菜烹饪操作厅和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等教学环境设施,并通过造湖、筑亭、植树、垦荒、将教材中的核心元素做成模型等园林化手法,使物态文化形成体系。
本学期,农场内新增了梨树林、枣树林、苹果树林、葡萄架、现代农业大棚,并新建农耕文化展示厅,农机陈列室添置一台履带式东方红拖拉机以及各式农具。农场门前正在新建的教学楼一楼将专门用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微展厅、淮菜烹饪操作厅等行知课程实践操作室。
(二)开发儿童“行知田园”校本课程,开拓有趣的课程资源
淮阴小学设立课题时,将现有课程进行剪裁、统整,找到与“行知田园”的结合点。陈松胜校长主持的《“核心素养”导向下“行知课程”实践研究》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文化课程化、课程资源现代化等。学校计划创设30项校本课程,如“蚕课程”研究悠久的丝绸文化,“药课程”研究吴鞠通的医学文化,“荷课程”研究淮海戏非遗文化等。
淮阴小学学生表演的淮海戏《赶集》已荣登央视舞台。在淮阴实小教育集团已开发的22套生命成长课程系列教材基础上,今年国庆节前,我们已顺利完成了一套以《田园行知》为名的校本教材上、下两册。我们整合了国家课程中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德育等学科有关田园实践的教育教学内容共计122课,编印成册,人手一份,充分发挥行知农场这个儿童田园行知课程基地资源优势,将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内容纳入学科教学计划,排入各班级课程表,进入农场组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考核,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建构儿童“行知田园”教学范式,建立互动的学习平台
“行知田园课程”把课堂移到农场,把教材变成活书,突出小组合作、实践创新,实行体验式学习、场景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范式。如执教语文课《槐乡五月》,将学生带进农场,让孩子赏槐花、观其形、闻其香,唤醒他们对乡土的眷恋,有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执教数学课《土地的丈量》,将学生带入农场,利用谷蔬种植区各种不同形状,进行现场测量、现场计算;如执教科学课《观察种子发芽》,将学生带入农场,开展分组种植、分组观察、分组研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能力。
围绕儿童“行知田园”课程,我们加强了专业教师培训,积极开展行知课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师论坛活动,建构起“学本教学”、“自学、互学、展学”等有效的教学范式,并逐步建立符合激励性、动态性、整体性要求的评价机制。淮阴小学还承办了淮安市陶行知研究会现场会,省陶研会李鸿天会长出席并对我校行知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学校给农场各类景物配上二维码名片,建立了校园网宣传平台,发布了微信公众号,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向家长宣传行知田园课程动态,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互动联系。并将逐步建立“行知田园网上博物馆”,建设课程资源虚拟模型,实现人机互动。
学校荣获“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省优秀少科院”等称号,张笑天等学生被中国少科院评为“小院士”。省市区新闻媒体、《江苏教育》和《淮安教育》杂志封面等先后对我校行知课程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本学期,邱莉莉等8位老师在省“行知杯”论文比赛中获奖。
(四)开展儿童“行知田园”社团活动,以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为了更好发挥项目效能,淮阴小学组社团、聘专家、进农场、搞研究,注重自主发展,现已组建8个学生社团,实现项目选择自主化、活动组织走班化、时间地点制度化。如:“行知语文导游团”积淀“人文底蕴”让一切景语皆情语;“行知美术写生团”培养审美情趣,让美被欣赏、被发现、被创造;行知科学种植团培养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让药材流芳,帮植物安家。
淮阴小学少先队请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曹布霆主任指导学生高效农业种植技术,活动视频获省特等奖;请淮安市中医院专家殷学超主任医师进农场为孩子们讲解中医药材的相关知识,带着孩子们炒大麦茶,在行知农场开展了“鱼儿水中游,希望在心中”锦鲤放养系列活动,还在行知农场成功举办了“艾香五月,爱满校园”教育活动,举行了“我与小树共成长”10岁成长仪式,让兴趣成为真正的老师,让田园成为成长的舞台。
三、效能与目标:把课程开发成学生核心素养生成重要途径
围绕儿童“行知田园”课程文化,淮阴小学将在三年时间内逐步建成整套物态环境体系,开发出系列校本课程,建构起有效的教学范式和适合学生发展的社团平台,建立符合激励性、动态性、整体性要求的评价机制,同时培养出一批相关专业教师。
在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引领下,淮阴小学的教育工作正在经历着深入的课程变革,取得了显著成绩。2017年11月24日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年会常熟会议上,我校申报的《传播中医国粹,静闻麦茶浓香》少先队活动被评为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特等奖,红领巾寻访活动案例《寻访红色土地,放飞绿色梦想》获特等奖,活动案例《行知农场的昨天、今天、明天》获省级一等奖。10月19日,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培训会在无锡市锡山高中举行,来自全省130余所高中、初中、小学的校长参加项目开题汇报。会上,淮阴实验小学领导代表学校汇报了行知田园课程的开展情况,获得专家组点名表扬。淮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紧跟课改要求,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发“儿童行知田园课程”,开发学生双手和大脑潜能,实现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12月7日,全省2013至2017年5年间获批省级特色文化项目的200余所小学校长来到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参加了由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主办的“江苏省小学课程基地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研讨活动。淮阴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作为省厅指定项目学校和淮安市学校代表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儿童“行知田园”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主题发言。发言获得了大会专家组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彦明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系书记、副教授孟献华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杨思贤副院长等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孟献华博士在点评时说:“淮阴小学的行知田园课程项目,我个人觉得是我写的里面评价最高的。第一个是突破了传统的行知的概念,能够有一些现代化的理念;第二个,它的具体的环境超越了我们过去想的行知田园,而将田园生活和未来科技生活相联系,有现代化的环境;第三个,它的课程设计既有整体性,又逐步推进,同时注重将理念学科化;第四个,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第五个,说老实话,真的,介绍的内容丰富多彩,介绍的逻辑层层递进,有声有色,有图有真相。我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经验。”论坛结束后,南通市桂芝小学韩校长等与会代表纷纷索要淮阴小学的ppt报告回去再学,这是继今年10月无锡会议成为热点之后,淮阴小学再次受到全省更多小学校长的关注和省厅领导、专家的鼓励。
可以期待,以文化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基地为保障、以发展为宗旨的儿童“行知田园”课程在建构与实施的过程中必将形成鲜明的课程文化,并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