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培荣 孟宝剑
李传生,第八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盱眙县人民医院纪委书记、感染科学科带头人,副主任医师,中华抗痨协会会员,淮安市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秘书长。30多年如一日,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与汗水,赢得百姓的信赖与赞誉。
信守誓言 不懈奋斗
“把我的一生献给人道主义服务,凭着良心和尊严行使医学职业,尽我的一切能力维护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崇高传统,关爱百姓健康”。李传生从走上医生岗位那天起,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段誓言。
1986年8月,李传生毕业于镇江医学院,同年9月分配至盱眙县桂五中心卫生院从事内科工作。1990年9月成为盱眙县人民医院传染科医生。他有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朴实与执着,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对病人怀有真诚的同情与关爱,不论白天夜晚,还是节假日,只要病人需要,他随叫随到,常常为抢救病人而废寝忘食,使他很快成为病人眼中可信赖的医生。
他注重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先后多次参加了江苏省人民医院传染病专业的进修和省内外相关学术研讨会,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他撰写的《不同病原体感染手足口病患儿炎性因子变化与病情转归临床分析》、《利加隆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1995年3月,李传生担任盱眙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2000年,经过严格考核后被聘为传染科主任。担任科主任以后,他以身作则,大胆管理,不断创新,使传染科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科室,受到了院领导的肯定和广大患者的称赞。
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一天深夜,一位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胆绞痛。他在酣睡中被电话铃声叫醒,二话没说就赶到病房,经仔细检查后立即给病人施以治疗,25分钟后病人的胆绞痛解除了,病人感激万分。
非常时期 彰显本色
在2003年的“抗非战役”中,李传生显示了医者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当时,他是冲在最前面的一个人,既是谋局布阵的指挥员,又是冲锋在前的战斗员。随着“非典”疫情的蔓延,盱眙县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江苏省“非典”定点收治医院,传染科随即被改造成“非典”病区。2003年4月28日,SARS阻击战终于打响了。一名北京返乡人员,因“发热数小时,体温39-40℃,肺部片状阴影,白细胞不高,中性下降”,拟“SARS疑似病人”收入病区。真正近距离面对病人,大家心中不免一阵紧张,他当时非常明白,处于急性期的“非典”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被感染的可能性极大。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穿好防护服第一时间进入病区,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迅速为病人戴面罩吸氧,接好各种监护设备,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申请省市专家组会诊。后来,该病人被确定为淮安市首例“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为了保护其他同志,他尽量一个人为病人摄片,以减少其他同志和病人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患者心理恐慌、焦虑、思想负担重等现象,他和战友们又制定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利用治疗间隙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他们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下,患者闯过了高热,呼吸衰竭,肝脏、心脏多功能损害等一道道险关,最终痊愈出院。
担当重任 勇于奉献
由于工作出色,2005年,李传生担任了盱眙县人民医院医务科长,2008年又通过公开选拔担任了业务副院长,2015年转任院纪委书记。
行政事务多了,但他对医疗岗位的热情不减。他坚持上专家门诊,并经常到科室进行业务查房,指导科室的工作。他说:“一线岗位是医务工作者的根,我永远不会离开。”找他诊疗的病人络绎不绝,经他所治的病人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李医师技术高,医德好,有爱心,用药便宜还有效!”
担任医务科长及副院长后,他认真落实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诊疗、操作规程,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和医疗安全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在医疗纠纷处理上,主动参与,认真调查,耐心解释,及时化解了许多医疗纠纷。他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及回扣,以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赢得广大患者的广泛赞誉。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如今,一批批患者得到了康复,一批批年轻的医生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李传生事业的枝头结满了成功的硕果。他先后获得共青团江苏省委“新长征突击手”、淮安市“先进工作者”、盱眙县“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光荣称号。2012年6月,第8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李传生作为江苏省唯一一位基层医师获得此奖项,并在大会上领奖,他也是淮市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医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