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政 李文俊
农产品网上销售、合作社组团闯市场、有机大米卖到国外……在全国重点中心镇——洪泽区岔河镇农村,传统的农业经济因为有了一支支由乡土能人构成的乡土人才队伍而迸发出新的活力。
岔河镇地处洪泽城区东部、白马湖西岸,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5万多亩,水域面积44平方公里,地肥水美,物产丰饶。多年来,岔河镇把“人才强镇”战略作为撬动全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有力杠杆,不断在农村一线发掘乡土人才、在主导产业链上培养乡土人才。以“培养乡村能人、致富乡村农民、搞活乡村经济”为目标,切实发挥乡土人才在强镇壮村富民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掘和培养出一批具备创富本领的“土专家”、“田秀才”,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和“领头雁”。
挖掘一批能人
该镇转变思想,创新思路,优化服务,努力为乡土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正确引导广大乡土人才积极投身基层建设,打造乡土人才“蓄水池”。一是构筑“强磁场”。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挖掘吸纳乡土人才。目前,全镇178个专业合作组织吸纳种植养殖专家180余人、生产经营大户135户、农民经纪人86人、农民技术职称持有者106人、农民“绿色证书”持有者680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以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承担起全镇一半以上的大宗农产品产销任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主力军。二是配置“充电站”。针对乡土人才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高、学历不高的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近两年已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2期、电子商务培训班6期、新型职业农民中专班两期,开展巡回宣讲活动20多场,组织集体外出学习考察4次,有效提升了乡土人才综合能力。三是搭建“比武场”。在政治地位和个人荣誉上对乡土人才予以政策支持,大力宣传推广乡土人才先进典型,积极吸收优秀乡土人才入党,推荐担任人大代表、党代表,举荐担任村干部,让乡土人才切实感受到组织重视和关怀。
带动产业兴旺
乡土人才普遍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和技术专长,他们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本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特别是对“岔河大米”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是强龙头,农村增绿。近年来,全镇乡土人才自主创办各类企业20多家,涌现出江苏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岔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白马湖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干企业。乡土人才赵建国创办的江苏国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被江苏省农业厅授予江苏省无公害粮油基地、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是扩规模,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规模经营的主导作用,依托骨干企业,以乡土人才为龙头,大力组建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构建连通千家万户的信息渠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为核心的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近年来,岔河粮食加工园初具规模,岔河大米工业化生产发展迅猛,产值达数亿元。
三是创品牌,农业增彩。岔河大米数十年来在省内外成为“香饽饽”,特别是近几年品牌影响力迅速攀升。乡土人才赵建国的“禾采”系列大米和陈洪兵的“岔东”系列大米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优质稻米金奖,使岔河大米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
造福一方百姓
乡土人才成长于农村,植根于农村,是农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殊群体,在群众中能起到最现实、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示范作用。为此,岔河镇大力实施“能人带动”工程,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推广新理念,转换思路拓渠道。乡土人才会管理、懂经营、思路活。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帮助农户转变经营思路,开发生态种植养殖、立体种植、林下经济等多种模式;部分农户学会了网络经营,利用电商等新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
二是推广新技术,力拔穷根富脑袋。邀请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与乡土人才常年结对开展技术指导,再通过乡土人才与种植养殖户结对子,大力实行一带多、一帮多、传帮带等帮扶办法,采取集中授课、上门指导、现场示范、田间教学等多种形式,帮助解决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难。经过努力,农业科技在全镇农业增产增效中的贡献率已达45%。
三是推广新渠道,以点带面富口袋。运用“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采取提供种苗、提供技术、回收产品等办法,吸引广大农户加入乡土人才所从事的产业中,不仅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带领一方百姓致富,同时使乡土人才自身的产业也得到不断壮大,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共同发展”。在几家骨干企业的引领下,共带动农民8260户、专业大户390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个、农民经纪人176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420人,年促进农民人均增收5800元。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岔河镇明确定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打造别具一格的农业产业示范标杆,成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示范区和省级“味稻岔河”农业特色小镇,逐步实现了绿色富农和生态富农。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