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上善若水任方圆

 

  □方孝国

  因为那首百听不厌的民歌《数鸭子》,还有那首叫不上名字的“高邮的鸭子呱呱叫哪......”,我知道了高邮。只要一提起高邮民歌,哎呦喂,那韵味独特的高邮方言,那婉转回环、柔美得仿佛滴出水来的腔调简直醉死人嘞!再后来,因为亲戚为我捎来的高邮特产“董糖”和“双黄咸蛋”让我对高邮印象更近一层,而最终让我完全记住高邮的是一个叫汪曾祺的高邮老人。

  一切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汪曾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也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风格。”

  正是,在汪曾祺笔下,老人家乡的荠菜是“肥嘟嘟,鲜嫩嫩”的,那干丝经水一煮也更有质感,而那侉侉的豆腐经巧手汪过之后,也润口柔滑,须持调羹轻轻地挑着入口。“凉拌荠菜”“水煮干丝”“汪豆腐”单凭这几样高邮乡间小菜,哪样不是水孕育出来的?想想吧,吃着这等水性食物长大的汪曾祺有着不温不火的性格当然在情理之中,那老先生笔下的文字所凸显出的不凉不烫的特征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这是后人对老人的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贾平凹这句貌似让人噗嗤一笑的俗词其实表达出对汪老由衷的赞许,浪漫至极!

  一九八零年代,那既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节点,也是汪曾祺人生的节点。之前,他所有的劫数就此打住,接下来的日子,我相信老人也和其他人一样,无法掩饰自己内心的情绪——那是一种能激发出力量的喜悦与激动。于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这时才真正进入文学创作的活跃期。短篇小说《大淖记事》正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老人所写出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大淖记事》,汪曾祺用散文的笔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水乡大淖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图景。整个作品一万两千字,六个章节,老人竟用去一半的笔墨写景铺陈,将读者带进一个诗画般的水乡意境之中,心甘情愿地被那种淳朴的民风所感染,且静静地领略那种自由的人性美,最终不知不觉地被朴素的民间道德力量所征服。

  作品中,无论是天生丽质、善良坚强的黄巧云,还是聪明俊朗、做事干练的十一子,或是老实厚道,质朴善良的黄海蛟,以及正直义气,敢作敢为的老锡匠,就连那个恃强凌弱,道德缺失的刘号长,这些形象在汪老笔下都能让读者在一种特别的氛围之中,心平气和地去得到该有的认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叙述淡化情节,人物刻画生动,语言如诗如画”的《大淖记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魅力,实在如丝丝缕缕柔和的风,难得!

  “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是汪曾祺惯用的写作风格,而这样风格的运用其实正包含着一份让人轻易忽略,却无形中更容易赢得读者亲近的力道,你说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作者内心所特有的一种似水般的柔情?是不是老人为读者悄悄奉上的一份善良?《大淖记事》创作于1981年,最早刊登在《北京文学》一九八一年第四期。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捧出赏读依然很容易被作品中那浓郁的情趣,盎然的诗意所感染,回味起来,心里静静的、美美的。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