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不厌其烦做好县(区)和当事人两头工作,最终使转业士官全部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形成网络,消灭双拥盲区
社会化拥军,是新形势下增强军人、优抚对象获得感和荣誉感的重要保障。淮安市贯彻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形势下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在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阶层中建立拥军优属社会组织,配合各级双拥主管部门做好工作。
淮安市双拥办主任宋德成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身在农村、年迈或患疾的军属生活比较困难,双拥工作不能有盲区。他提出建议,拥军优属工作向底层延伸,各行政机构建立拥军优属服务组织。
想法很快变成行动。县(区)层面成立“拥军优属”类社会组织,以一对一、多帮一形式帮助生活生产困难军烈属。村(社区)成立“拥军优属服务站”“志愿者优属服务队”等,确保双拥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双拥协会等组织遍布全市134个乡镇(街道)、1620个行政村(社区),构建全市拥军优属服务网络。全市成立大中型企业、大中专院校、文艺界、民营企业等5个拥军分会。
针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后,一些县(区)不再有驻军的实际,市双拥办及时转变思路,将不同时期的军人、军属全部纳入保障范畴,统一制定结对帮扶优扶对象信息表,实现精准帮扶。
盱眙县桂五镇伤残军人汪兆宏一家4口住在山顶,日子清苦,常为两个读高中的孩子学费犯愁。拥军优属服务队主动登门与汪兆宏寻找致富门路,选定利用现有山头、草场资源,发展养羊项目。乡镇拥军优属服务站和村拥军优属服务队筹措1.2万元,购入4头母水牛饲养,汪兆宏一家经济状况逐步好转。
淮安有现役军人家庭6000多户,优抚对象近3万名。为健全双拥系统支撑,市双拥办探索组织社会力量,动员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智力拥军和精准帮扶。前不久,市交通局与拥军协会会员单位江苏沙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淮阴工学院、淮安市机械研究所等出资1.58亿元,为驻军成功研制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朱鼎玉 戴建华)
本文原载2017年12月28日《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