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美丽乡村“托起”如画淮安

 

  ■记 者 孔 雪 

  通讯员 徐鸿宝 陈忠竹

  罗成宝 赵运川

  丁曙明

  近日,由省文明办、省委农工办、省农委、省住建厅等多部门和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第四届“江苏最美乡村”名单新鲜出炉。其中,我市清江浦区和平镇越闸村、洪泽区蒋坝镇彭城村榜上有名,同时,淮阴区刘老庄乡刘老庄村、码头镇码头村通过复查,继续保留“最美乡村”称号。据介绍,“江苏最美乡村”两年评选一次,主要聚焦在发展之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的行政村。

  去年以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创新乡镇全域整治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推进方法,创新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不断加大行政推动和资金投入力度。早在2016年,我市就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全市覆盖。2017年,我市继续全面推行村庄环境“五位一体”管护,管护优秀率达70%以上,创成“五星”乡镇19个、示范乡镇15个。与此同时,我市还按照“试点一批、储备一批、带动全面”原则,全面启动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示范工作,金湖县高桥村入选省级试点,清江浦区甘露村等14个村入选首批市级示范点。

  如今,“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这已是淮安多个乡村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对农村的新面貌越来越满意,对新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示范引路 “县域副中心、现代小城市”次第绽放

  今世缘大道南侧,占地108亩的今世缘粮食产业园10万吨仓储项目已经完工,周边路网正在铺设;高心路南侧,总投资2.5亿元的今世缘产业园安置小区基础施工全部完成;文体中心、社会福利中心、县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新建等民生工程有序推进……走进涟水县高沟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产业活力无限的喜人景象。

  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是承接容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平台。围绕“县域副中心、现代小城市”的目标定位,市住建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有序推进、高效集聚、彰显特色”的原则,集中力量优先推进淮阴区渔沟镇和徐溜镇、淮安区车桥镇和钦工镇、涟水县高沟镇和红窑镇、洪泽区岔河镇、金湖县银涂镇、盱眙县马坝镇和旧铺镇10个省级重点中心镇规划建设,努力把其建成“布局合理、发展领先、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新型美丽小城镇,为其他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加大推进力度,市住建局提请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扶持意见,从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做大做优产业园区、推动片区统筹发展、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落实建设用地保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推进扩权强镇工作10个方面出台扶持措施;提请市委出台了市委常委挂钩联系重点中心镇制度,每名市委常委挂钩联系一个重点中心镇,每个重点中心镇确定一个挂钩市直部门;会同市发改委共同建立了重点中心镇月度观摩制度,每月选择一个重点中心镇,每次安排5-6个观摩点,让重点中心镇在观摩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提升重点中心镇功能,关键在项目。在重点中心镇建设过程中,市住建部门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争取资金项目、督查推进等职能作用,指导各重点中心镇重点实施好以“十个一”为代表的基础设施项目,即一个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一个省级标准的产业园区、一条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一个标准化的农贸市场、一所市县结对共建的义务教育学校和优质幼儿园、一所二级标准的综合性医院、一个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一个富有品味的市民公园、一个规范化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一个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中心。目前,10个重点中心镇“十个一”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成。码头镇入选全国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镇,老子山镇获评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小镇。

  两个覆盖 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生活

  “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夜幕降临,清江浦区武墩镇王桥村五组村民郭秀花像往常一样,穿过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看着两边的树木绿意盎然,一旁的沟渠堤岸齐整、水声潺潺,郭秀花一路脚步轻快,“多亏了卫生管护员,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跟城里一样干净整洁。”

  武墩镇镇长侯军告诉记者,由管护员实施日常保洁,是该镇实施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一项举措。早在2015年,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该镇集中三个月时间开展全域“大扫除”,清理积存垃圾,疏浚淤堵沟渠,共清理出垃圾近10万吨,村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新型城镇化是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市住建系统一直本着“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美好生活。

  为实现“五位一体”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模式在全市全覆盖,该局立足实际,坚持创新,强化推动,将涉及农村环境管护的各类财政资金和管护队伍进行整合,实现了“一个部门负总责、一支队伍全覆盖、一把扫帚扫到边”的改革目标。市住建局村镇处处长罗成宝表示,这不仅保障了我市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资金需求,而且巩固和提升了村庄环境整治成果。除此之外,该局还在全市推行农村垃圾收费,作为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经费的补充。目前,该局整合资金实现“五位一体”做法属省内首创,全市全域覆盖为省内第一。

  在金湖县南望村,71岁的村民陈志方拧开自家水龙头,水哗哗往外直淌:“吃了一辈子的井水,现在终于封掉了。这水管从县城一路埋过来,城里人吃什么水我们吃什么水,价格都一样。” 

  农村饮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工程。为彻底解决农村供水安全问题,市住建局连续多年滚动实施乡镇区域供水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全面完成了115个乡镇区域供水任务,从市县到村组,一根水管铺到底、城乡同喝一管水的目标全面实现。

  试点先行 特色田园乡村展现淮安样本

  古朴的村落、高大的树木、飘香的果园……来到金湖县塔集镇高桥村黄庄,就如同走进了一幅田园画中。特色田园乡村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也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其建设过程还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有效途径,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

  根据《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市住建局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在充分考虑全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起草印发了《淮安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并组织、指导全市进行省、市试点创建申报,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介绍,《实施意见》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力量集成;点片结合,发展特色产业;彰显个性,打造乡土风貌;多元投入,突出市场运作”的原则,明确了“六高”重点任务,即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高质态发展特色产业,高品味彰显文化特色,高标准提供公共服务,高聚度整合涉农资源,高质量运用社会资本。

  全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坚持“试点一批、储备一批、带动全面”的原则,在探索中完善思路、改进工作。2018年为试点示范阶段,在全省首批45家试点乡村中,金湖县高桥村成功入选;市级层面上,在各地申报、初步筛选的基础上,明确清江浦区甘露村等14个村为首批市级示范点。待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市住建局将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全面推开,形成一批体现淮安特色的田园乡村。

  正如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亦农所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重抓项目、重抓品牌建设、重抓特色田园乡村、深化农村改革三重抓一深化’的三农工作总体要求,在巩固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全力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淮安样本,为淮安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