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我市培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通讯员 志荣 侍农 记者 宋莹莹

  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市紧扣调优农业生产、产业和经营体系,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着力夯实区域竞先发展、持续发展的根基。市农委以做强“4+1”农业为抓手,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培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90万亩,年推广稻麦新品种、新技术50多项;全国首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90%以上;推进“三改一创建”,扩大水稻面积,减少小麦、玉米等种植,粮食单产稳定在460公斤以上的高位、年产量超450万吨。特别是在2017年,粮食结构性调减5万亩,产量逆势增加6.4万吨,杂粮杂豆、“四青作物”种植面积小幅增加,农业生产结构日益优化。出台“4+1”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意见,利用5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培育优质稻米基地245万亩,“5151”高效园艺面积132.8万亩,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73%,特色虾蟹养殖面积5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形成宁连路、淮金线、黄河故道、环白马湖等特色产业带,盱眙龙虾、洪泽大闸蟹、淮阴黄瓜黑猪、涟水捆蹄酱醋、清江浦红椒、淮安水生蔬菜、金湖莲藕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全市农牧渔、粮经饲统筹协调、有序向前发展,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4+1”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跃升至79%。

  产业质量持续提高

  市农委强化“263”行动职责,重点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污水深度处理、废弃物集中处理等治污模式,禁养区累计关闭搬迁养殖场户226家。推广应用淮安温氏猪场粪便外置发酵床技术,现有268家猪场采用粪便外置发酵床模式;推进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废弃物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继续领跑全省。深化有机肥替代行动,覆盖9个省级“菜篮子”基地,试点深耕轮作扩绿面积2万亩,全市主要作物测土配方肥施用覆盖率达90%以上。推广普及大棚草莓蜜蜂授粉、水稻苗床无防布覆盖、蔬菜田应用黄板和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生产技术,建成水稻、蔬菜等绿色防控示范区35个,辐射带动面积25万亩,全市统防统治农药利用率提高3%以上,防治效果提高了5%以上,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使用占比达78%。全市完成成片造林2.83万亩,新建和完善林网10.12万亩,新增省级绿化示范村55个、“三化”示范基地11个,栽植珍贵树种1.52万亩、320万株。内河湖泊增殖放流鱼虾等600万尾,攻关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零污染”技术,改良改善水资源环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七大专项整治,严格控肥、控药、控投入品,掐住生产和市场“两头”抓监管,省级蔬菜例行监测合格率99.29%,畜禽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100%,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100%,从源头上全力保障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

  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针对“谁来种地”难题,我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度达38.9%;扶持做强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2家,联结农户91.32万户;年科技入户1万户次,轮训基层农技人员600人次。组织参加与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销售额过亿元;开展农业电子商务万人培训,1万多农业电商网上销售,销售额突破40亿元,切实打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通渠道,使农民不仅“种得好”,还“销得畅”、“收益高”,充分激发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致力现代农业发展、参与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凝聚力、合心力。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