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舒:(在磨课中实现自我蜕变)
2017年5月,我第一次代表淮安参加江苏省小学语文优课评比。在这次比赛中,我对备课进行了重新定位。平时,我的备课总是更多地着眼于形形色色的参考资料,想着上课过程中要把这些所谓的知识点一点不落地教给学生。在这次赛课的备课过程中,我经历了一次次地磨课,在研磨教材的过程中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一遍一遍的试教过程中,学会认真去解读学生。学校的专家老师也一次次地指导我,帮助我,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同时也启发我不断思考:课时目标是否清晰?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有没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是的,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注重研究教材教法,能够把知识和方法既深入浅出又扎扎实实地传授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备好每一节课的基础。课前,我们还要考虑到学生对文本所描述的内容是否熟悉,能否理解。课堂上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收获。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仔细琢磨、提前预设。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好每一节课。
高文娟:(团队力量助我前行)
从校内的选拔到参加市里的比赛,最后到参加省赛,经历了大半年时间。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上课、比赛、反思的过程中,感谢刘丽娟书记和孙欣、王平主任带领的数学团队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我就像小树苗一样,吸收着各位专家的养分茁壮成长。我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问我自己,通过这次比赛,我终于明白了,应该是认真严谨,丝丝入扣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启发学生心智,让每一个孩子不断成长的课堂。
陈丽:(成功来自温暖的鼓励)
这次的省法治优课比赛,要求教师一人绘声绘色表演上课状态,呈现教学设计及与学生互动。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演课”,对于我来说真的是莫大的挑战,幸好有领导的引导和鼓励,同事的帮助和支持,虽然比赛结果稍有遗憾,但收获大于成绩,学习也不会止步于此。感激命运,能让我在这样温暖、向上的集体中学习、成长。一入附小即为家,从此心中尽芳华。
王灿:(用年轻书写生命的华章)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回顾这段经历,一次次的推翻,一次次的重来,让我收获很多,成长了很多。我懂得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有学生立场,最重要的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带着孩子在英语王国中快乐表达,真正和孩子做朋友,让他们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今后仍然要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重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高山仰止,心向往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一次的赛课经历对我而言是一份宝贵的经验,一份成长的收获,也给了我更高的追求和目标,让我继续追求教育的诗和远方。
王平:(挑战新领域,促发新成长)
我从教十年,曾多次参与科学公开教学比赛。这些比赛中我都是执教典型实验研究课,对这样的课型有自己成熟的做法。此次比赛前,选题过程中我发现大家都热衷于实验研究课,认为只有它才可以公开教学,其他课型只适于日常教学。我则希望能有新尝试,尤其是偏于实验研究课型下游的应用课型。于是我尝试挑战新领域,选择了“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内容。我将学生需要的科学知识、现代的科学技术、工程理念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尝试设计、动手操作、实践验证中获得了成长,自己也有了新收获。
朱慧:(赛课,深入思考的契机)
在我参加的这次省级美术赛课中,是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与平时关注的教材相比有难度有挑战!准备内容的时候,唐校长对我说:“我们不仅要把它当成一次内容的挖掘,更要利用这个机会学会思考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能形成具有我们学校特色的系列课程。同时最好能将团队带入进去,一起参与思考,一起实践研究。”于是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和一附小美术骨干教师走进博里,实地采访农民画家,学习他们的方法,分享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民间艺术和课堂的融合。这样的赛课,让我和团队在合作研讨中找到了适合孩子的方法,打动了评委和与会的老师。我想,这才是赛课与研究的目的!
王景辉:(找寻着眼学生需要的课题)
回首这一路,收获最大的并不是最后的奖次,而是过程中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型不断更新的理解和反思。在活动开始前预设的课题,有时候并不是学生需要的“主题”,一开始我的主题确定为小队合作制作动画方案,试教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被局限了,没有真正“动”起来,后来唐校长基于学科特点给我指出方向,张校长帮我找到契合学生需要的研究课题——《让“画”动起来》,有了他们的指点,课堂立刻变得精彩而奇妙起来,孩子们不时发起惊讶而兴奋的声音!基于这样的反思理解,赛后我又研读了相关的一些书籍,打算申报“十三五”课题继续进行“生成性”选题策略研究,相信定能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实践之路!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