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精准识别实现扶“真贫”

 

  “阳光扶贫”系列报道之一

  ■记者 杨尚 通讯员 卓剑 李航

  按照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在省纪委指导下,我市先行先试,建立了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制度化+信息化+公开化”为路径的“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破解基层“微腐败”高发、扶贫领域弄虚作假等难题。

  数据比对让“假贫”无处遁形

  市“阳光扶贫”数据比对中心内,一条红色预警信息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发现,一名名为戚兴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竟然是淮阴区徐溜镇韩庄村的党总支副书记。数据比对中心立即将这一情况报给了纪检机关。经过实地核查,纪检机关查处了戚兴国虚报冒领公益性岗位奖补资金一案。

  “阳光扶贫”系统与公安、民政、住建、地税等11个部门实现数据对接,构建起扶贫对象、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力量4个数据库,既保证了信息的权威、准确,也避免了重复采集信息的人力资源浪费。

  “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置,形成了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责任链条和防范机制,让任何想要弄虚作假的人无计可施。”在我市试点的基础上,“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已于去年12月15日在全省上线运行。

  “阳光扶贫”要让“假贫”出局,更要让“真贫”真正享受到扶贫的阳光温暖。为此,“阳光扶贫”在帮扶对象确立是否“准”上狠下功夫。制定结对帮扶关系调整规范性文件,建立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进退机制,对国家扶贫网中的建档立卡户数据进行了核实调整,累计剔除不符合条件农户12万人,新增建档立卡户7.6万人。市纪委组织3个督导组、7个督查组,对各县区“阳光扶贫”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交叉督查,共随机抽查253个村居1243户、实地走访119个扶贫项目,发现各类问题798个。

  “数据越丰富,对扶贫对象的甄别越准确,群众的认可度就越高。以前确定贫困户公开不够、缺少监督,现在有了对比机制,报假的立马就现原形”。基层干部群众对数据比对表示大力支持。

  扶贫资金全面公开全程可溯

  “阳光扶贫”系统采用树形结构图,把扶贫资金来源、数量、路径、流向等全部展示。我市首次摸清了“家底”:全市扶贫济困资金共18.6亿,来源有财政、捐助等三类,涉及7个部门28条线。

  “全面公开,是‘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的一大特征。”市财政局副局长毕丰书说,从中央到地方扶贫资金很多,但钱归各口、封闭运行,谁也很难讲清楚、算明白,现在网上网下全面公开,实现了“全程留痕、全程可溯”。

  (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