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去年以来,淮安先行先试打造“阳光扶贫”系统,整合了扶贫攻坚的社会资源,推动了扶贫责任的全面落实,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合力的迅速形成,形成了淮安脱贫攻坚的工作品牌,也为全国扶贫监管创新提供了“淮安经验”。与此同时,其所产生、带来的“附加值”,更是值得思考总结,向其他工作领域复制推广。
“阳光扶贫”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近年来,经过多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虽有改进,但吃拿卡要、优亲厚友、以权谋私、显失公平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有的甚至改头换面,穿上了“隐身衣”。通过“阳光扶贫”系统,发现了一批存疑问题,也处理问责了一批优亲厚友、雁过拔毛、以权谋私、侵吞强占的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对“扶假贫”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让有限的、宝贵的扶贫资源用到真正贫困的农户身上,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阳光扶贫”营造了习惯在监督环境下工作的正向氛围。我们党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作为党组织中的一员,必须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就是告诫全体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纪律约束、自觉接受监督。阳光扶贫系统运用大数据理念,依托信息化手段,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全部公示,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全部实名,工作进展有形有痕,任务落实实时监督,将扶贫工作全过程晒在阳光下,实时接收群众和社会监督。现在,各级党员干部从起初的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积极参与,主动深入村居农户,详细采集信息,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推动了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做到了落细落实真扶贫、久久为功真脱贫。在这一过程中,全市党员干部不仅习惯在监督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而且还努力在监督的环境中进取有为,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淮安精彩篇章生动实践。(下转A2版)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