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马剑
本报讯 近年来,市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工作理念,坚持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始终把强化保障能力和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发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和优生态等各项工作,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坚持将3/4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全力保障了各项民生支出需要,让全市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017年,全市用于教科文卫、住房保障、农林水等民生支出390亿元,占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一是保障“民生十件实事”实施。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城区饮用水备用水源、新改建老城区污水管网和雨水管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筹措安排资金2.8亿元,新建扩建生态新城高中、淮阴师院附属中学和第一附属小学、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和20所幼儿园,着力优化教育布局。筹措安排资金8000万元,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和助学政策,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三是强化社会保障提标投入。筹措安排资金1.7亿元,连续十三年提高企业退休养老金待遇并按时足额发放。筹措安排资金3.6亿元,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550元/月、460元/月,逐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费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将17.5亿元省、市、县扶贫济困资金纳入“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资金全掌握、过程全公开、拨付全监控,确保扶贫对象、扶贫项目精准滴灌。四是加快公共社会事业发展。筹措安排资金2.3亿元,支持恩来干部学院主体功能建成投用。筹措安排资金4.4亿元,用于新增400辆新能源公交车、3000辆新型公共自行车投放以及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维护,方便市民出行。安排资金3148万元,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支持“新三馆”开馆,体育中心、大剧院运行维护,促进文体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