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武利
淮阴实验小学起源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马王庙义学,在古楚大地悠久历史的浸润中洗尽铅华,默默传承民族和家乡的文化遗存。近几年来,该校将发源于同一时期、同根同脉的淮海戏文化请进课堂,让孩子们在著名淮海戏非遗传承人许亚玲女士的亲授身教下学习、传承淮海戏表演技艺。校园变梨园、戏路育新人,2017年12月,该校以丰富多彩的淮海戏文化教育成果被教育部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文化的课堂激活了文化的需求,文化的传承唤醒了文化的追忆。在谈到为何开展淮海戏文化传承教育这一话题时,淮阴实验小学校长陈松胜介绍说:“我们普及淮海戏教育,一是因为它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二是因为它是淮阴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淮阴人民对它有感情,家长支持孩子学;三是在轻松的学戏过程中,孩子们受到了优秀文化的熏陶,实现了以戏启智、以戏育人的良好效果,丰富了教育形式,提升了办学内涵。
为做好淮海戏普及教育,淮阴实验小学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通过建剧场、搭戏台、设社团,兴建容纳500人的“淮小剧场”,建设淮海戏文化长廊,配备适应演出的LED屏等专业设备,在学校的课程文化基地——行知农场增设“小荷花戏台”,成立“小荷花”淮海戏剧团,创设鲜明的环境氛围,加强课程文化和教学实践载体的建设;通过聘名师、组戏班、开课程,聘请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著名淮海戏传人许亚玲女士为辅导老师,利用音乐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等时间开设淮海戏课程,探索社团“走班制”教学模式,利用音乐课普及淮海戏课程教学,来开发适宜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形态的优化和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研课题、编教材、排曲目,以“非遗视角下,淮海戏活态文化课程的实践探寻”为题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精编淮海戏教材,排练《催租》、《赶集》等淮海戏经典剧目,唤醒了更多人对民族和家乡传统文化的记忆,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提高资源类别的多样化水平,并最终实现了戏曲内容教育人、艺术形式感染人、排练过程锻炼人、舞台展示激励人和戏曲文化塑造人的特色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文化传承育桃李,戏路梨园满树春。2016年春节,现代淮海戏《赶集》在中央电视台11套“娃娃闹新春”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惊艳亮相;2017年春节,现代淮海戏沙家浜选段《鱼水情》在江苏教育电视台演出,以此为背景制作的专题片《非遗丰润校园文化》获全国优秀教育电视一等奖。“小荷花”社团被评为省优秀社团,《淮海戏》特色文化校本教材在全校推广使用,成为学校多元办学、特色办学的重要窗口。
下一步,该校将以此次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为契机,积极编排《漂母恩》等新编原创剧目,将淮海戏文化和淮阴母爱文化完美融合,在学生深入学习淮海戏、人人喜爱淮海戏、个个会唱淮海戏、班班创编淮海戏、处处宣传淮海戏上下功夫,使淮海戏成为提升文化审美素养、浸染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特色化办学过程中课程改革一张靓丽的教育名片和文化引擎。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