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令强
本报讯 自2017年7月开始,淮阴区坚持把加强村级财务监管作为保障村集体资金安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启动村级财务监管试点改革,全区7家乡镇相继试点推行“1+2+2”监管新模式。目前,村级财务监管改革工作在淮阴区已全面推开。
“‘1+2+2’(即村集体决策+财政所代理管钱+第三方代理记账+农经站日常监管+纪检再监督)监管新模式,着力从源头上重塑村级财权运行,促使村级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村级财权得到有效制约。”淮阴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戈利民介绍,淮阴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新渡乡、码头镇2个乡镇开展试点,随后拓展到7家乡镇,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了村级财务“1+2+2”监管新模式。以该模式为示范,村级财务监管改革工作在全区21个乡镇全面推开。
村级财务“1+2+2”监管模式,重点是对村级财权运行的关键环节进行重塑,明确各方职责,强化了权力制约监督。“1”即坚持一个主体。对于村级财务的管理,村集体是主体。保持村集体作为村级财务管理和决策的主体,坚持村集体“四权”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第一个“2”即两个代管,改变之前农经站“村账乡管、村财乡管”的“双代管”职责,实行乡镇财政所代理村集体管理资金、第三方机构代理记账,实现管账、管钱“账款分离”。第二个“2”即两层监督,乡镇农经站牵头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和纪委负责再监督。同时,淮阴区还出台了非现金结算、公务卡、一折通等相关配套制度,保障村级财务监管改革顺利实施。
“说句心里话,实行新的报账模式,的确是对我们村会计一种保护。”淮阴区丁集镇丁集村的村会计说,“现在村里不管有什么支出,报账的时候都得经过镇里聘请的会计和农经站的两次把关。村干部也不敢随意花钱了。”开展村级财务监管,不是不信任基层干部,而是为了回应长期以来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让集体资金管得起来、用得方便,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据淮阴区纪委党风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村级财务监管新模式实施以来,全区因村级财务引发的信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村组干部违纪案件同比下降了35%,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村级财务“1+2+2”监管改革,不仅织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笼子,使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运营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民主,也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