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传统戏剧的画家昭南先生,这次画的是话剧人物。初看很突兀,再一想颇在情理中。
话剧源自西方,晚清时传入中国,经历“新剧”“爱美剧”,1928年始由洪深定名“话剧”。1930年代我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促进了话剧的发展;全面抗战时期的“抗敌救亡演出”,催生话剧黄金时代的到来。舒绣文(1915-1969年),就是经历“左联”锻炼、抗战洗礼的一代话剧表演艺术家。
上世纪30年代,舒绣文参加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春秋剧社、中华剧艺社,演出了《上海屋檐下》《虎符》《日出》等,与张瑞芳、白杨、秦怡并称话剧“四大名旦”。抗战胜利后,她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出色塑造“抗战夫人”一角,被评为“最杰出演员”。1949年舒绣文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57年进入北京人艺,以成功塑造虎妞(《骆驼祥子》)、朱帘秀(《关汉卿》)、克莉亚(《伊索》)等艺术形象而成为人艺的骄傲。
抗战时期话剧黄金时代的实际推手是周恩来。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奋笔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并在大后方领导进步文化界举办“雾季公演”。《棠棣之花》《天国春秋》《屈原》《大雷雨》《江南之春》等史诗大剧,揭露顽固派同室操戈,表达四万万同胞激愤,一时山城轰动,一大批表达家国情怀的经典话剧面世。舒绣文参加《棠棣之花》《天国春秋》《大雷雨》等六部话剧公演,塑造的聂莹、洪宣娇、伊丽莎白等角色个性鲜明,激情饱满。尤其是洪宣娇,舒绣文演绎其从太平天国内部倾轧中觉醒的心路历程,深得周恩来赞赏,他鼓励舒绣文,历史剧借古讽今,“相信观众自能从演出中理解内中意蕴。”
在北京人艺,舒绣文出色扮演了《骆驼祥子》里的虎妞。一次演出结束,舒绣文看到周总理和邓大姐走上舞台,邓大姐说:“绣文,我又来看你的戏了!”总理照例是满面春风,朗声鼓励……
1969年舒绣文遭迫害病逝。但她对党始终感念——“全是在周总理和邓大姐的亲自教导、培养下,懂得了一点革命道理,走上了革命道路。”十年后的1979年5月,邓颖超在八宝山亲自主持舒绣文悼念仪式 。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