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淮安“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纪实
■记者 孔雪 通讯员 马建军
绿树掩映的路道,碧波荡漾的河渠,干净整洁的庭院……冬日的金湖,展现出别样的美。2017年9月18日,金湖县被环保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成为苏北地区仅有的一家。经过整治,金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均日产日清日结,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累计完成整治的村庄达3764个,其中“三星级康居乡村”12个、“一星级康居乡村”60个、环境整洁村庄3692个,并建成5个省级美丽乡村,村庄环境整治达标合格率100%。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提高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千年大计”的战略高度,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整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广大群众,是对“民生为本”的有力诠释。
2017年是淮安“263”专项行动的启动之年。一年来,淮安积极落实部署,对症下药、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坚持改善民生与提升形象并重,坚持统筹推进与打造特色并重,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并重,力求用2到3年时间解决一批影响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问题,尽早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一场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全民环保攻坚战已经在淮安大地全面打响,形成了破竹之势,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层层传递压力 全员参与整治
在加快跨越崛起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城市的最大优势和品牌来打造。自省委、省政府部署“263”专项行动以来,淮安高度重视,把“263”专项行动作为改善环境质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化工企业整治工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生活垃圾治理工程、环境隐患治理工程、生态保护长效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在淮安大地上掀起了一场“环保旋风”。
为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市委书记姚晓东、市长蔡丽新等领导在“263”专项行动中靠前指挥、带头示范;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汇报会、推进会,研究部署、鼓劲加油;市人大专门审议“263”专项行动推进情况并进行专题询问,市政协还开展了专题调研。此外,市、县、乡镇(街道)也都建立了“263”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据了解,全市共抽调100多名人员到各级专项行动机构工作,实行实体运作、集中办公。
与此同时,“263”专项行动各牵头部门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既各司其职、履职尽责,又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切实做到了协调有力、整体联动。在市“263”专项行动方案和2017年工作计划出台后,市发改委等9个牵头部门还分别制定了11+1子方案和2017年工作计划;市环保局与市国土局签订共同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市“263”办交办的群众投诉问题,市环保局等部门检查迅速、处理到位、反馈及时,得到了投诉人的点赞和省办领导的肯定,在“江苏263在行动”网站上点名表扬;各县区、园区更是结合实际细化落实方案,层层挂出路线作战图、时间任务表。
此外,我市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确保“263”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据介绍,我市每个月都对各县区、园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在主流媒体上公布名单。此外,我市还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县区、园区“263”办专职副主任会议,以PPT形式汇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坚持问题导向 整治成效显著
“去年初,我们积极响应‘263’专项整治要求,对公司的VOC进行了治理,先后投入了253万元,采购了3套VOC治理的设施,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理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作为涟水县薛行循环经济产业园内VOC治理先进企业,江苏永安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吉标如是说。
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打造花园式工厂,一年来,园区先后投入了8000余万元,开展总长20千米的雨水明渠、容量3万多立方米的污水管廊建设等工程,使企业雨污分流,杜绝偷排、混排行为。此外,园区还实施了面积达1.65万平方米的绿化及亮化工程,对园区生态进行有效修复。目前,该园区内的13家企业已基本完成VOC综合治理和泄露监测与修复工作,园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
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我市从“两减”入手破题,逐企制订方案,分类扎实推进,整治燃煤锅炉671台。在江苏省率先制订了《淮安市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政策指导意见》,关停化工企业41家,超额完成省定35家的目标任务;化工企业入园率45.47%,全省领先;大运河沿岸10户重点企业全部制订初步搬迁方案;苏淮高新区、涟水薛行循环产业园扩区环评工作近期有望获批。
与此同时,“六治”工作也全面展开。全市所有河、湖、水库、沟渠塘坝实现“河长制”全覆盖,7000多名河长到岗履职,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和水源地风险排查,公布25个市级重点监管排污口并组织开展监测;编制完成《淮安市备用水源地规划》。
在“治理生活垃圾”行动中,淮安确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153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乡镇2个,申请垃圾分类省示范小区20个、省示范乡镇2个、奖补资金785万元;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启动了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行动,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在“治理黑臭水体”中,我市也捷报频传。其中,大寨河、萧湖、新一支渠、崔大泓四条省定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纳入今年市级整治计划的19条黑臭水体,目前全部制订整治方案,其中13条已开工治理;投资18.36亿元实施主城区控源截污工程。
据了解,《淮安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在全省率先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已经关闭搬迁养殖场227个。其中,淮安区累计兑付补偿金2233.3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搬迁任务。“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淮安可谓不遗余力。
在“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中,淮安去年初确定的113个综合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治理环境安全隐患”中,制订下发《淮安市土壤防治工作方案》;全市危废规范化管理达标排查出环境隐患356个,目前全部完成整改。
“三提升”稳步推进。金湖县成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淮安在全省以新指标率先颁布《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编制颁布《淮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完成各县区绿色发展评估。此外,我市还落实差别化环境价格政策,被评为黑色等级或连续两次被评为红色等级的企业,企业污水排污费在现行基础上加收1元/立方米。
积极宣传造势
巩固整治成果
“263”宣传标语布满主干道两侧、居民集中点等醒目位置,“263”口号通过各单位电子屏幕不间断滚动,老百姓谈论起“263”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263”专项行动主题公园和宣传街道出现在各县区、园区的重要地段,既扮靓了城市面貌,又吸引了群众眼球。
一年来,市“263”办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大力营造“全民参与‘263’,共同建设新淮安”的宣传氛围,确保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医院,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了全民治污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我市对存在的问题积极予以曝光,让污染环境行为无处藏身。据介绍,市、县区电视台均已专门设立《“263”淮安在行动》专栏。截至目前,淮安电视台已经播出40期,曝光问题120个;各县区播出105期,曝光问题200多个。
另一方面,我市还创新设立县区委书记走进“263”专项行动专栏,组织县区委书记和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开展谈“263”专题,相关视频和文章在淮安电视台、《淮安日报》和《“263”淮安在行动》工作快报上专题刊发后,反响强烈。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7个督查工作组,积极开展明察暗访。截至目前,共接到群众举报303件。市“263”办公室组织人员现场回访督办,确保各类举报处理到位,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2018年,淮安将坚决打赢‘两减’攻坚战、‘六治’歼灭战和‘三提升’持久战这‘三场战役’,完善督查机制,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和‘含绿量’。”市“263”办专职副主任、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成明如是说。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