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筱葳 通讯员 李应彬
本报讯 据海关统计,2017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1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8%,外贸增速在全省十三市中位列第一。其中出口203.6亿元,同比增长16.8%;进口109.8亿元,同比增长1.1倍。
2017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国内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4.2%,全省增长19%。在此大环境下,我市的外贸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外贸发展潜力得到较大释放。此外,2017年,我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对接国内外高端资源,加快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经济加速转型升级、汇聚外贸发展新动能。庆鼎精密电子、韩泰轮胎、富士康集团等重点外贸企业日渐做大做强,依靠产品优势均保持20%以上的外贸增长。
与此同时,淮安海关不断深化改革服务工作,认真履行把关职能,全力促进淮安外贸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海关业务改革,深挖政策红利。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效明显,提前完成压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进口通关时间关区最短;推进加工贸易一体化改革,实现辖区75家加工贸易企业全覆盖;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监管创新措施7项;通关作业无纸化率长期保持99%以上,居于关区前列;参与加工贸易单耗自核、“引入中介参与海关保税核销”等改革;顺利推进减免税审批无纸化;试行企业“主动披露”,助力两家企业通过高级信用认证。另一方面,强化政策服务,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苏北率先上线综保区“掌上物流”通关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淮安新港综合货运码头”正式开通外贸航线;组建“金钥匙”服务队,为企业提供“点菜式”服务,2017年共组织政策宣讲会、现场办公20逾次,有力地促进了淮安外贸发展。
从贸易方式上看,加工贸易成外贸发展主推动力。2017年,我市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56.8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同期我市进出口总值(下同)的50%;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51.5亿元,同比增长57.5%,占48.3%,加工贸易成为我市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从贸易国别上看,对美国、欧盟和东盟贸易占据半壁江山。2017年,我市对美国、欧盟和东盟分别进出口53.9亿元、53.6亿元和4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27.4%和57.1%。
从企业性质看,实体企业强劲激发外贸活力。2017年,我市实体生产型企业进出口27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7%,占同期我市进出口总值的87.6%,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5.3个百分点,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已成为激发我市外贸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贸易型企业进出口38.7亿元,台资企业进出口115.8亿元,同比增长1.1倍。
从进出口产品上看,机电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生机勃勃。2017年出口机电产品69亿元,同比增长13%;出口纺织纱线、服装等50.5亿元,同比增长11.2%。此外,出口橡胶轮胎21.2亿元,同比增长23.8%;出口钢材7.5亿元,同比增长39.7%;出口医药品1.1亿元,同比增长3.8倍。进口方面,2017年全市进口机电产品78.7亿元,同比增长1.9倍;进口棉花5亿元,同比增长64.5%。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