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以“六新”推动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富庶新淮安”的必然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淮安文化繁荣兴盛,重在实现“六个新”。

  宣传舆论引领有新境界。实施舆论引领工程,开辟宣传文化工作新境界,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紧紧围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治任务,紧扣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大力开展中国百年梦、淮安崛起梦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开设领导干部文化理论讲坛、成立文化智库、举办学习培训班等方式,引导干部群众坚定“四个自信”;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基于互联网、导向正确、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出一批有力度、有亮点、有影响的主题宣传报道,传播淮安声音,全面展现新时代淮安文化的新风采、新气象。

  文化遗产传承有新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统梳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园等革命文化资源,突出彰显总理家乡的政治优势,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品牌;扎实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开发、利用三篇文章,举办2018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完成3处以上文物古迹维修工程、举办大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性展示展演,让人们记住城市的“根”和“魂”。

  文艺精品生产有新高峰。大力实施“文化双名工程”,扩大名人名品效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重点打磨廉政话剧《纤夫》等作品。创作1-2部书画作品,复排2-3台传统剧目,借助“五个一工程”、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组织作品参评国家、省级重点文艺评奖活动,放大淮安文艺影响,构筑淮安文艺新高峰。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激情广场”等文艺活动,提升文化节会办会水平质量。

  公共文化体系有新跨越。以城乡文化资源更加均衡、优质为方向,发挥市文化新三馆引领示范作用,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质量;提档升级38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开展数字服务,吸引更多人气;推动服务业态创新,开展网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服务,推进书香城市创建,完成主城区阅读新空间、图书漂流设施与市级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工作,倡导全民阅读;以“唱响新时代,文化共享惠万家活动”为载体,举办综艺竞赛、非遗民俗展演、高雅艺术汇演、戏曲展演、百姓文化主题论坛等系列活动,让惠民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新突破。实施“文化+”战略,加快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设计服务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新兴文化产业载体,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重点推进运河文化与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力争文化产业发展增速达10%以上,推进文创产业集聚区建设,建成1家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金融服务示范中心、建成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探索研究淮安文投集团发展新格局,推进文化文物创意产品开发省级试点工作,建成淮安文创港,推动实现文化产业五年倍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与质量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对外文化交流有新空间。深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开放之城”形象;放大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美食之乡、戏曲之乡、百姓文化艺术节、周信芳戏剧节、淮剧节、周恩来读书节等特色名片效应,打造“文化之城”形象、积极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交流品牌和文化服务平台;统筹利用淮安国际友好城市资源和在淮高校国际交流资源,加强与知名国际组织、传播机构深度合作,向世界讲好淮安故事,提升淮安国际影响力。扎实开展与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书画艺术交流,开展赴台湾文创考察活动。

  (作者单位:张一洲,淮安市委党校;严斌、左培远,淮安文广新局。)

  ■ 张一洲 严斌 左培远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