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志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开篇第一句便赞叹地域特色对地方名人的影响:“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地处运河之滨、江淮腹地的淮安,钟灵毓秀直抵燕赵,璀璨人文不遑东南,这片沃土孕育的淮上儿女同样不乏如韩信、梁红玉、关天培、周恩来这样的英豪人物。历代淮安英豪多以深沉有识的胆略和威武不屈的性格而著称,在波谲云诡的历史转折中,往往能逐历史发展浩浩汤汤之势,击楫中流,当仁不让。
第一次看到江来甫的名字,是在翻阅《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大全》这本书的时候,了解到淮安有一处辛亥革命烈士墓——江来甫墓,是第四批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淮安不乏革命英烈,江来甫便长眠在淮安森林公园内。
森林公园位于生态文旅区东南,里运河在西南侧汩汩南流,古镇板闸在这里留下不少历史遗存。我平时没有午休的习惯,常在“水光涟漪晴方好”的午后,来这林木茂盛、水面开阔的森林公园散步。
森林公园的湖面,本来就是淮安历史上的名湖——山子湖的残迹。历史上的山子湖位于古钵池山南、板闸钞关关署以东,“十丈长桥跨采虹,扁舟两两系荷风”,而“山湖渔歌”可是跻身古板闸十景之一。当然,在这湖光美景之间,还藏着一些跟板闸、钞关和运河相关的古迹。在森林公园枚皋路的入口往南不远,便是由板闸故道上迁建于此的板闸大桥,新名为文津桥。公园北首不远,有篆香楼路,得名于淮安钞关旁所建的篆香楼。森林公园静谧的前世,正是淮波荡漾、名士荟萃的脂粉,曾经这里是“篆香楼枕小盐河,小艇如梭往复多。记得去年楼下见,芙蓉秋水隔帘波。”如今,铅华洗尽,这里又回归于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的生态美景。
最近漫步森林公园,心中总想着寻觅一下江来甫墓。手头有一本老板闸镇文史作家合著的《凤凰宝地金板闸》一书,其中附图标注了江来甫墓的位置。可惜老先生的示意图用的都是老村庄、老道路名,又不是经纬网测绘而里程、位置精确的地图,我只好先做些案头功夫,在电子地图上一个点一个点对照,将旧地名转化为新地名,同时比对一下卫星地图的地形地貌,大概确定这个位置在森林公园东半部深处。
去年十月的一天,秋韵清扬,我中午又去逛森林公园。出发的时候天气还不错,结果路上下起了小雨,烟雨迷蒙中,我乘着清凉,走了很远。森林公园东南,林木葱郁,走着走着,发现前方左首有片起伏的草坪和碎石小径,尽头是一座小亭、两块石碑。眼前一亮,这肯定就是江来甫墓。
墓碑不大,镌刻“辛亥革命烈士江来甫纪念碑”,1985年2月初建,2011年9月重建,背面是江来甫长子、同样是民国时爱国将领的江琴荪所题写的题词:“神州万代国魂在,泪洒云山凭悼哀。血染中华封建史,帝王将相不再来。”环顾纪念碑四周,有江来甫墓的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和一座题为篆香楼遗址的简陋亭子。时过境迁,原来的墓碑、墓冢均已无存,可谓是“英烈虽无冢,青史留后世”。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江浙响应,淮安紧随苏州,成为江苏省内第二座革命军取得成功的城市。革命曙光来临之前,淮安籍革命党周实、阮式倒在疯狂反扑的清廷走狗屠刀之下。1912年1月,民国改元,孙中山号召北伐,江来甫率江淮革命军转战皖北,壮烈牺牲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其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继续发动讨袁革命,愈挫愈勇,淮安籍将领颜承烈就义于上海。为造共和,淮安有“辛亥四烈”,百年奋起,由此而发。其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又有无数淮安儿女浴血奋战,留下了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百年已逝,斗转星移,江来甫将军墓茔周边的景色也几番变幻,江来甫烈士为之奋斗的国家也迎来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新时代。那些历史上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我们从文献史料中,从人文遗存中苦苦寻觅,蓦然回首,烈士们所钟情的信仰和为之奋斗的理想,早已在家乡绽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