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之后,在淮安无论民间还是官方纪念周总理的活动逐渐升温。周恩来故居经过修缮,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周恩来纪念馆经过慎重选址,于1988年奠基,1992年竣工落成。这两个重要教育基地的建成,作为一种标志,故乡的各行各业开展学习周总理活动进入了常态化。
正逢其时,我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有机会经常参加一些纪念活动,隔三差五陪同外地客人走进伟人诞生地和纪念馆,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对周总理的了解和认知不断加深,崇敬、爱戴之情也与日俱增。
自1985年在团县委的负责岗位上,我就一直把学习周总理、激励青少年成才、成长作为特色项目精心打造,经常性地在故居、纪念馆举行入团、入队仪式,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以缅怀伟人、奉献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征文评奖、知识竞赛和歌咏比赛,使周总理的光辉事迹在青少年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普及。创建的翔宇基金会,引导一批有志青年走上了读书成才、岗位立功、社会奉献的道路,作为一项创举在共青团系统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7年,我作为当时县级淮安市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始终把强化周总理事迹和周总理故乡的对内对外宣传作为核心任务、主打品牌,不遗余力集聚力量、挖掘资源、创新载体、渲染造势,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成果,形成了良好的后续效应,自己作为总理故乡人的荣誉感也日渐强烈。在此期间,我有机会多次参加在本地举行的各类重大纪念活动,参与接待周总理亲属和原身边工作人员,聆听他们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对往事的深情追忆,对周总理的怀念和敬重,每每感动不已。
置身这片沃土,我们深感,总理的形象无处不在,总理的感召无处不在,思念也如影相随、久蛰人心。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