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知味石码头

 

  □ 罗志

  石码头这地方,我差不多每个月都要来逛一逛,观古韵,尝美食,赏新景,不亦乐乎。

  石码头是一个地名,清江大闸北侧越河上的码头。正本清源的话,石码头的名称就多了。老百姓通常称这里为大闸口。大闸口和越河往北一带,街巷纵横,据光绪《清河县志》记载,“自东阙门以西过文昌阁,迤而北转而西迳老坝口,西至于中关帝祠,过中阙门,又西过海神庙之北,又西少南至西阙门,凡十里,所谓河北长街”,这十里长街正好穿过越河北岸石码头旁。石码头东面有双当铺街、同庆街,“自双当铺而西曰老坝口街,曰石码头街,纵街也。”周围还有老坝口街、鸡笼巷等。

  如今的石码头,早已是另一番景象。原来的石码头街是清江浦城东北南北通行的主路,南接闸口,东面不远便是臧家码头通京官道,北面经过古黄河南岸的外圩,前往王家营等地。现在,石码头街的这些功能已被承德路取代。

  大闸口以东,是承德路跨里运河桥,桥北东首,便是石码头景区入口。桥边有“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碑阴为《清江浦石码头》记事碑文和反映漕船过闸和石码头繁盛的《闸口过漕图》。再往北开阔处,立有“运都绝胜”石牌坊,上刻两幅楹联——其一:枢纽贯京杭 锦绣春铺漕运路 舳舻追日月 繁华景胜上河图;其二:九天映彩 南船北马珍遗韵 一水流金 寺塔关楼漾古风。

  石牌坊北面是御碑亭,立有复制的“绩奏安澜”御碑。乾隆五年(1740)二月,乾隆皇帝钦赐河道总督高斌“绩奏安澜”御笔题词,肯定其治理黄、淮、运河患的业绩,希望驻淮官员能永保淮水安澜。曾经的清江大闸和石码头一带,是运河水流急湍之处,北面不远处的古黄河一旦闹洪水,常冲击此处,御碑亭立于此处,自有一种不言自明的意蕴。

  里运河越闸东首的石码头遗迹仍在,十几级青条石从路边层层下降,一直延伸到水中,上窄下宽,底下有装卸货物或行人停留的平台。石码头外的河边道路,原来是十里东西长街的一部分,后来俗称叫越河街,现在改名称作御码头美食街。

  这石码头变御码头,主要还是沾了康熙、乾隆皇帝“南下”多次驻跸淮安的光。值得一提的是,这儿还是吴棠和慈禧太后那桩“文史轶事”的发生地。说是慈禧太后年轻时父亲去世,她乘船扶柩回京经过清江浦,时任清河县令的吴棠误送银两给慈禧,本来想要回,师爷点拨他索性将错就错,馈赠给这官宦妇人,帮她渡过难关。慈禧太后执政后,不忘吴棠的恩情,提拔重用吴棠,吴棠也擢升到漕运总督、四川总督,官至一品大员。清江浦水东流,石码头垂柳依旧,这桩“轶事”真真假假,为石码头增添了一点谈资。

  石码头代表着清江浦的古韵古味,御码头美食街便成为如今的新韵新味。摇身变成“御码头”,“御味珍馐”自然也要“孔雀开屏”,铺满周边街巷。石码头据闸口繁盛之处,南来北往,客商云集,周边自然少不了舌尖上的诱惑。像百年老字号玉壶春,曾是十里清江浦响当当的美食招牌。如今,既然曰“淮扬菜美食街”,石码头街头自然荟萃着淮安本地不少淮扬菜名店,像震丰园、新半斋、百年文楼都在这街上立了字号。

  当然,石码头边还有一味必不可少的味道,便是清真牛羊肉汤。民国时张煦侯《淮阴风土记》中描述:“石码头又教徒聚居之地,故东有牛行,北有宰牛场。官府收屠宰之捐,商贾擅皮革之利,煮汤零售又其小焉耳。然汤味极厚,视南方之水牛肉超胜十倍。又有羊肉,可以下酒,亦教门专利之品。”石码头旁的清江古清真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特色牛羊肉,也给清江浦的美食添上不同寻常的滋味。

  入夜的石码头,彩灯耸翠流丹,楼阁古色古香,闲看里运河上的画舫往来,飨用美食街的淮扬佳肴,微醺若醉,仿佛身处桨声灯影中的秦淮,又恍如误入桃坞柳映的七里山塘。夜色浓而景流彩,美食腻而人欢愉,石码头这处古韵古味,美食美味,新景新味的佳处,常来逛逛,不虚此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