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花街的花

 

  花街的花 □ 荣根妹

  花街很短,站在这头就能望到那头。花街的历史却很长,步上小街,历史久远的风尘便扑面而来,应了街名里那个“花”字。

  关于小街的传说早如梦中风物般模糊不清,但小街与花确是纠缠在一起的。传说花街很早以前私家花园众多,养花、赏花、评花是小街特色。另一种说法是以前这里家家都做花,用上好的苏州府香绢做成,瓣大,蕊艳,色多,样俊,跟鲜花一般,专供皇城里嫔妃宫娥们戴。

  美好的传说若花事已经枯萎,只有街两旁的梧桐树,若花魂幻化而成,枝干虬曲蜿蜒,叶茂色驳。盛夏时节,枝叶相触相缠在空中,将小街遮蔽得阴凉幽深,那些斑驳的人事风光却清晰地隐现在浓荫中。

  据悉,运河千年流淌,清江浦昔日之花街,西端紧靠清江浦城东门——安澜门,东头与大闸口南面轮埠路相接,其长不足200公尺。

  如今那些帆影连云、画船箫鼓的繁华早已漫漶在历史的风雨中。岸边的风景一天天冷清下去,而今花街不再有弃船游街的湿漉漉的脚印,只有偶尔徜徉的脚步踏出深寂的清空。

  “虚窗暗透风如剪,深院絮飞雾似帘。”200年前,生活在花街上的奇女子邱心如,究竟是在哪座青砖灰瓦下完成了她的传世长篇弹词《笔生花》。笔生花——又是花,花街,花一般的女子,写着花一般美的文字,命运却若花儿零落成泥碾作尘。邱心如日夜操劳,写作《笔生花》,丈夫逝去,爱子夭折,公婆离世,只余她孤苦伶仃一个人泣泪写作,终成文学巨著。

  “临街面对面挤满了灰旧的小院,门楼高高低低,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店铺。生意对着石板街做,柜台后面是床铺和厨房。每天一排排拆合的店铺板门打开时,炊烟的香味就从煤球炉里飘摇而出。到老井里拎水的居民起得都很早,一道道明亮的水迹在青石路上画出歪歪扭扭的线,最后消失在花街一户户人家的门前。如果沿街走动,就会在炊烟的香味之外辨出井水的甜味和马桶温热的气味,还有清早平和的暖味。”徐则臣小说《花街》中的“花街”有着浓厚的烟火味,像遍地的野花如火如荼地开着。如今的花街不再有花开,似乎无论何时来,多数店铺都关着门,如一株花,静静直立,散发古旧雅致的气息。有的店铺虚着门,似那年的花至今未开,让人有些惘然,又有些期待。

  只有小街尽头一家五金杂货铺,恹恹欲睡在火辣辣的夏日午后。两间紧临相通的铺子,悬着、摆着、摞着的日杂用品不计其数,除了碗碟、药罐子、大玻璃瓶、杵臼等各种瓷器、陶器、玻璃器,还有蒸笼、草帽、竹簸箕、小铁锹、镰刀、捕鼠夹、便壶等各种不易买到的杂货、小五金。

  “不管这条街怎么变,我这招牌是不会变的。”说话的正是老靳瓷铺的老靳。店门口正上方古色古香的金字木质招牌陪伴着老靳走过了三十七载光阴,因为物美价廉,老靳瓷铺在街坊的口碑一直不错,来买东西的也多是老顾客。像老靳瓷铺这样依然坚守在原地的铺子算是鲜有,而年过古稀的老靳也是这花街上为数不多的老人了。由于花街改造,搬了三四次的老靳,每一次都选择回到这里,还是那句——“住得久了,有感情了。”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许花街就是花一样的存在,鲜艳过,葳蕤过,而后凋谢,沉寂,终又“花非花雾非雾”,虚实相间地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雾一般笼着小街,也掩着那些花开花落的人和事。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相关推荐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