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网

包 容 天 下 崛 起 江 淮
— 淮 安 地 方 门 户 —

周恩来“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实践与影响

 

  ■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办公室宣联处处长 申万霞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领导制定“四个现代化”国家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并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四个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的旗帜,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期盼,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探索与形成。1954年9月23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这是“四个现代化”的最早提出和初步设想,也是后来“四个现代化”的雏形。周恩来不断构建、丰富、发展的“四个现代化”思想,为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卓越贡献。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引领与实践。周恩来矢志不渝地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明确把实现农业现代化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第一位,强调工业现代化必须突出工业技术现代化,要求建立起现代化的国防工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力量,领导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1972年科技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四个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与影响。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对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探索不断深化,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从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的事业在承前启后中推进,伟大的目标在接续奋斗中实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

评论专区

文明上网,理性回复!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