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忠
盖棺定论。伟大的共产党人楷模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却是“空棺”定出终生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的结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满怀崇敬的深情、高度评价说:“周恩来同志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连自己的骨灰也不保留,撒进祖国的江海大地。‘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为了加深理解这一精辟论述,我再一次瞻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当讲解员声情并茂地介绍周恩来与邓颖超共用的一只普通的空骨灰盒时,和我共同瞻仰展览、聆听讲解的一群人肃然起敬地看着、听着,意念中把这只前无古人、世界稀有的世纪伟人楷模夫妻共用的一只普通木制的空骨灰盒,对着照思想照“初心”的宝镜,照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境界。
1
200多元的骨灰盒装过大国总理的骨灰
这只普通的木质骨灰盒的价值很高,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可是实际花钱并不多,仅仅200多元人民币。“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在1976年1月8日,与爱他的人民永别留下的贵重遗物。在周恩来总理逝世的当天,邓颖超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个心愿:遗体解剖后火化,骨灰全部撒掉,毫不保留。早在1956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倡议实行火葬时,周恩来总理就带头响应。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又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上说:“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保留骨灰呢?把它撒到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做饲料喂鱼。这样一来,人死后不仅不浪费一寸土地资源,遗体还可以做一点贡献。”于是,他和邓颖超相互保证,死后把骨灰撒掉。他们生前就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楷模行动率先垂范,改革沿袭几千年封建主义厚葬的殡葬陋习和保留祖坟风水的封建迷信思想,先后六次说服家人和地方干部群众,把祖坟深埋,坟莹地交给集体耕种,在周家祖坟所在的淮安和邓颖超母亲坟地所在的重庆等地传为佳话,倡导了让党员干部和进步群众仿效的文明殡葬新风。
周恩来逝世后,身边的工作人员到八宝山选购骨灰盒。曾经有人提议用大理石、楠木、进口红木等贵重材料制作的多种方案,都被邓颖超否决了。她说:“恩来生前一直要求自己生活水平不要高于人民群众,我们不能违背他的遗愿,他的骨灰盒选择一个普通的就行了。”于是,工作人员便选择了一个公开卖给普通人的普普通通的骨灰盒,不是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去世专门定做的高级骨灰盒。工作人员向邓大姐报告了事情的经过。邓大姐把骨灰盒的好与不好看得很轻,认定了这只骨灰盒后说:“装一下骨灰,没必要那么讲究,”更为可贵的是她交待说:“恩来用完后,把盒子拿回家来,保存着。等我死后,也用这个骨灰盒。”这是多么崇高的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啊!我们淮安的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学习周恩来,同时学习邓颖超就要抓住这个净化我们的心灵,从根子上学!从实际上做!
1976年1月15日下午,周恩来总理的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后,又按照周恩来的遗愿,15日晚至次日凌晨,周恩来的骨灰由西花厅党支部工作人员乘一架小型农用飞机撒向北京上空、密云水库、天津海河和黄河入海口四处。此后,邓颖超一直珍藏着这只骨灰盒,每年清明节都把它拿出来,亲手擦一擦,晾一晾,以寄托对总理的思念。在这期间,邓颖超多次讲,她死后就用这个骨灰盒,不要再买新的,不要浪费国家的钱。
1982年,邓颖超写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几点意见:遗体解剖后火化,骨灰不保留,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邓颖超的遗嘱十分简短,但精炼如金。从那一条条简洁而明了的嘱托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对死表现出的豁达态度。邓颖超晚年在谈话时常常谈到生死,她说:“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谁也避免不了,逃不掉的。”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在平静中停止了呼吸。经党中央同意,西花厅党支部和工作人员遵照她的遗愿,用周恩来用过的那一个骨灰盒,把邓颖超的骨灰带回了她的第二故乡——天津,将骨灰全部撒入了海河入海口。
2
感人故事的思想宝镜
两位伟人的身影遍布祖国的江河大地,他们将永远和无限缅怀他们的人民在一起。如今,这个小小的普通骨灰盒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它不仅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前无古人的历久弥新的感人心灵的故事,而且是我们共产党人照思想的宝镜。我联系全党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活动和自己的思想实际,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提出的“四个自我”的第一个“自我净化”的要求,边看边听边照,使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为此进言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进行三对照:
一对照世界观,扪心自问是否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那样是彻底唯物主义者,净化了非唯物主义的杂念?
二对照价值观,扪心自问是否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那样实现了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净化了追名逐利的杂念?
三对照生死观,扪心自问是否像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那样乐观地面对生死,净化了贪生怕死的杂念?
我们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死观,说到底就是要像周恩来与邓颖超那样从世界观改造开始,“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坚持在人生价值观和生死观上终身磨练自己,完全彻底地树立共产党员的党性观,真正成为一名彻底唯物主义者。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身修养改造的最终目标。
就拿“彻底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句话来说吧,可以说是共产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缄言。其道理大家也都清楚,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就是在战争年代为国为民奋斗,勇于战斗,不怕牺牲;在和平建设时期秉公办事,为民服务,不谋私、不谋官、不谋权,而要真正达到这个世界观修养的“为人民服务而死”的最高境界,就要像周恩来邓颖超那样,“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周恩来邓颖超式的共产党人的自我改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修身的传承与马克思主义者世界观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升华为终身追求的思想境界。他们在青年学生时代,都经受修身课的薰陶。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探索革命道路的同时,探索自己世界观的改造。青年周恩来的旅日《日记》中就有联系思想阅读《新青年》的感悟,“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全都是没有用的”,今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投身伟大的五四运动,就明确本着“‘革心’同‘革新’的精神立为主旨”强调“革新”的革命者必先对自己旧世界观自觉进行思想深处的“革心”。他们共同创建觉悟社先进青年革命组织,创办《觉悟》刊物,公开发表做“思想改造”的事业的誓言。据邓颖超自述,他们践行誓言,先后成为共产主义者,在确立恋爱关系时,“有一次,我突然收到你(指周恩来)寄给我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你在信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誓言。那时我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一辈子坚持世界观的改造。正如邓颖超所高度概括的那样:“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好一个“无畏无私”!
3
可以学习模仿的榜样
和我一起瞻仰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恩来邓颖超伟人楷模夫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死观的高境界,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达到吗?我反复思考后的回答是: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说:“教育实践活动借鉴延安整风经验,明确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4句话、12个字,概括起来就是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说起来简洁明了,但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了。至于学习伟人如何做呢?习近平同志早在2009年4月22日瞻仰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后对江苏省和淮安的干部说:“周恩来同志是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要坚持学习他的崇高风范、高尚品德和伟大精神,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品行锻炼,弘扬良好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并强调党员干部要“特别学习周恩来同志做人的风范,首先是做人,再就是做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再就是做一个革命家。”这里提的“三做”与“三风”的既具体又务实的要求,清楚地要求淮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面对空骨灰盒这面照“初心”的宝镜照自己,要照头脑、照心灵,照行为,洗污点,去杂念,做一名堂堂正正的“周恩来邓颖超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以此来从根本上彰显周恩来故乡的“象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