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尚 通讯员 周玉龙
本报讯 记者近日获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我市统筹推进运河遗产保护,彰显运河特色风貌。
开展摸底调查。结合大运河文化史研究、考古发掘、中心城区历史建筑普查等工作,在全面摸清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研究制定大运河遗产保护行动计划。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针对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南闸民歌、马灯舞、淮阴运河船工号子等与运河紧密相连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事一策推进记录性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区域性整体保护等分类保护,建立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名录、濒危项目名录,谋划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场馆(展厅、陈列室)、传承基地和工作室。
加快实施板闸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工程,重点推进项目用地范围内三元宫、朱家老宅、钞关等文物遗存的修缮与整治,启动建设中国船闸博物馆、板闸遗址展示馆,完成遗址公园景观工程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做好清口枢纽核心区域码头镇的地下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深入挖掘清口枢纽水工文化内涵,启动清口水利枢纽码头镇世界遗产小镇规划编制工作。
做好泗州城遗址及相关运河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搜集泗州城遗址相关历史文献,推进香华门、观音寺、灵瑞塔等重要遗迹的考古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做好申报泗州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关资料准备;实施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完善景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景观绿化工程,挖掘第一山历史文化资源,对第一山题刻、涧沟渡遗址等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利用。实施洪泽湖大堤展示提升工程。启动迁建洪泽湖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洪泽湖大堤的整体面貌。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