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孔雪 通讯员 张弢
“张主任,今天天气不错,来家里坐坐喝杯茶啊?”“张主任,来尝尝我刚包的饺子,特别鲜!”……白马湖畔,每个遇到张士光的人都热情地打招呼。“以前,渔民只要一看到我们就赶我们走,讲难听话。现在,大家见面就跟朋友一样,打招呼、拉家常。”张士光说。
2013年初,张士光加入当时的白马湖综合执法办,对整个湖区进行综合治理,不管是维持秩序、清理垃圾,还是拆除违建、违规养殖等,都免不了和渔民打交道。这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项工作就是退渔还湖,“绝大多数渔民常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养鱼为生,退渔还湖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肯定会遭到强烈反对。”张士光说。
2010年,我市启动白马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退渔还湖等工程,涉及周边1万多名养殖户和农民,其中专业渔民就有3000多人。几年下来效果不明显。2013年10月,我市吹响白马湖退渔还湖攻坚号角,要彻底解决这一历史难题。
由于渔民不理解,清理工作难度很大。那个时候,张士光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上就住在湖区,每天都往渔民家里跑,有的要跑几十次才能把工作做通。“渔民白天不在家,只有晚上才能碰到人,而且渔民住的比较分散,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张士光回忆说。
由于长期和渔民打交道,张士光总结出一套工作方法——“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事、解百家难”,和渔民做知心朋友。在他看来,只要注重沟通交流的方法,渔民的工作并不难做。
张士光告诉记者,过去,白马湖由于水面过度开发,网越围越多,水草越来越少,养殖户成本不断增加,而成品鱼的质量却越来越差,渔民收入直线下降。不少渔民表示,怀念白马湖以前碧波荡漾的样子。随着一项项生态治理工作落实到位,白马湖水质逐步改善,渔民尝到了退渔还湖的甜头。
“大部分渔民切身感受到了退渔还湖的好处,他们自然也就答应‘上岸’。”张士光介绍,当时大部分渔民工作都做完了,只剩下最难的一户。“他有460亩水面,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观,加上他前期投入很大,让他退渔难度特别大。”经过多次走访,张士光得知自己和这户渔民都是泗阳人,便试着和这位老乡交起了朋友。经过近一个月的交心,张士光得知他不愿退渔的主要原因是和当地的矛盾没能妥善解决。于是,张士光以此为突破点,积极奔走帮助他解决问题,多方协调挽回部分损失。看到张士光如此热心地帮忙,这户渔民最终答应了退渔上岸,这意味着历时一年多的退渔还湖攻坚行动取得圆满成功。
为了给渔民更多安全感,除了湖面补贴,政府还通过公共财政支出,将855户共3319名专业渔民全部纳入城镇居民社保体系,现在很多60岁以上的渔民每月都领到了千余元的养老金。此外,白马湖内所有入驻项目,在签订合作时,都要加一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当地用工”的条款。对就业比较困难的渔民,当地政府沿湖按区域成立了10家渔业合作社,安排他们在非禁捕期参与捕捞。“最让我值得骄傲的是当时我们对渔民的承诺都兑现了,看到他们幸福安居的笑脸,我特别满足。”张士光说。
如今,张士光又有了新任务——参与白马湖上游中小河道花河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家人偶尔也会埋怨他“卖”给了单位,甚至抱病也不下火线,但张士光总是说:“我是老党员了,共产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只有白马湖好了,我们淮安的生态才能出彩。”
编者按:他们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是白马湖人的优秀代表;他们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使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典型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工作热情,市白马湖办(公司)开展“灵秀白马,榜样引路”白马湖保护与开发先进榜样培树活动,发现身边的榜样,讴歌他们的事迹,讲述他们的“最美家庭”故事,用身边的榜样引领干部职工砥砺前行、争创一流佳绩,奋力书写新时代崛起江淮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