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 赵双
涟水县有115万在籍人口,85万常住人口,而只有28名律师,远远达不到省2017版每万人2.8个律师小康指标。为改善县域律师资源匮乏、公共法律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现状,提升司法行政机关服务民生、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在省司法厅、省律协大力支持下,涟水县司法局积极对互联网律所工作进行实践探索。全县共有7台互联网律所实体操作平台,分别部署在五个重点乡镇及两个县级服务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已接待线上咨询1900余次,其中律师接待咨询1200余次、公证接待咨询200余次、法援接待咨询500余次,成功率达97.05%,满意度达83.26%。互联网律所属于新生事物,从技术支持层面、到服务提供层面、再到服务对象层面,都有一定的缓冲适应期,为及时有效破解互联网律所项目在实际运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该局主要着力于技术、人员和宣传三个方面,保障项目顺利运行。
抓硬件,有效增强反应处置力。该局与技术开发方法友公司通力合作,强化沟通交流,确保机器在运行中出现的每一起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坚持“问题不过夜”原则,7个操作平台都明确了专人负责,一旦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立刻要向局办公室汇报,办公室在汇总相关问题后,分别于每天上午10:30,下午4:30反馈到法友公司,可以线上解决的,立时修复;必须实地操作的,则由法友公司派遣技术人员迅速予以解决,在项目正式推进的短短一个月内,法友公司先后七次派遣技术人员到该县调试机器、解决机器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添加完善运行使用过程中,群众反馈的一致需求的新功能、新程序,为项目的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抓人员,积极强化操作衔接度。一方面,该局在7个操作平台都配备了专门的业务人员,为提升他们的操作熟练度,适应不断改进的操作手续、流程,先后组织开展了“互联网律所”业务培训会、试点单位工作人员对接会、项目问题半月交流会等前后共记5次专门业务培训,确保不出现因为操作不熟练反而给群众增添不便的现象。另一方面,该局切实强化与律所的沟通协调力度,确保每天均有律师专职负责线上接待,对律师服务提出明确要求,要做到标准化接待、专业化解答,并把互联网律所试点工作纳入3个律所2018年度工作责任状,以此提升律所的重视度、调动律师的积极性,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从而提升群众对“互联网律所”的接受度,扩大“互联网律所”项目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形成项目开展的良性循环。
抓宣传,努力提升项目知晓度。该局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宣传“互联网律所”。一方面,借“3?15”普法、政法惠民乡村行和“法律六进”等线下普法活动,向兄弟单位、乡镇党委政府以及人民群众介绍“互联网律所”的设点位置、运行模式及优越性。另一方面,则借助微信微博官方公众号、涟水论坛司法行政板块、面向群众的微信、QQ工作群发布“互联网律所”项目的相关信息,展示“互联网律所”在运行中解决具体问题实践案例,突出体现“互联网律所”相对原有直接上门求助律师解决案件模式的先进性,潜移默化中提升群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从根源上为“互联网律所”项目高质高效开展增添强大的外生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运用,“互联网律所”工作的发展前景也逐步明晰。立足实际工作成果来看,在短短半个月内,老百姓由原来的不懂到认同、从认同到赞同、再从赞同到点赞;日生成数据由几条到十几条、从十几条到三五十条、从三五十条到一百多条、再到目前突破了两百余条;法律服务类型由单一的律师接待案件全面转变为律师、法援、公证、矛调各类型案件齐头并进的新局面;各试点单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培训、主动用好平台,再到目前全县十几个司法所长一致要求增加布点,这些好的转变证明了“互联网律所”工作大有可为。下一步,该局将着重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主观能动性,继续推动“互联网律所”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