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晟 赵双
他也许没有天赋的才华,没有耀眼的光环,甚至在他不幸去世后,除了一张2寸的工作照静静地躺在档案室,再也找不到其他关于他的日常剪影。他只是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停地收案、组织当事人、整理材料、跑鉴定机构,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服务完成案件司法鉴定这一环节,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是他身上的标签,无私奉献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2018年2月27日下午三时许,他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就再也没有醒来,享年48岁。他来自江苏省涟水县人民法院司法鉴定科,他叫张华,他用短暂的生命演绎法院人的“别样芳华”。
勤于钻研 迎难而上
从“门外汉”到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翻开张华的履历,从1990年3月的入伍登记册开始,之后的每一份个人资料的兴趣爱好栏里都会工整的写着这几个字:爱好无线电。三年的军营生活,铸就了他坚毅、拼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养成了热爱钻研这个影响了他一生的良好习惯。因为在部队期间勤于学习、表现突出,先后于1990年6月、12月连续两次受到嘉奖,并被评为优秀士兵。退役后的张华幸运的踏进了涟水县人民法院的大门,他在行政装备科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说是行政装备科,其实他只是负责机房的工作。当时的机房只有张华一个人,他要负责全院的网络设备以及技术维护,于是他喜爱无线电的这个小小的兴趣爱好便派上了用场。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法院在网络技术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张华便明显的感觉到有点力不从心。
在当时涟水法院硬件设备相对落后,而全院的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张华这个对电脑设备全靠兴趣“捣腾”毫无理论基础的“门外汉”并没有选择退缩,他开始自费购买相关书籍,从基础知识学起。他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儿,将白天上班时遇到的技术难题一一记录下来,待到晚上下班后,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对照理论书籍,结合现实难题,边做边学,摸着石头过河。实在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张华就会电话求救他主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的高中“死党”陈旭,陈旭偶尔会半开玩笑的说:“华哥,你费这劲儿干嘛呀,我现在刚好没事,我直接去你机房帮你搞定好了!”每每这时张华必定会严肃拒绝:“那不行!单位有单位的纪律,外人不得进入机房,不行不行!电话你教我一下,我聪明着呢,保证一教就会。”阿陈旭没办法只得“乖乖就范”。凭着这股“狠劲儿”,张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为了同事们眼中的“技术能手”,同时也为涟水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华在他的年终总结里这样写道: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党性?我认为,就是作为人民法院的一员,就要做对得起这个工作岗位的事情,承担起工作岗位赋予我的责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尊老爱幼 乐于助人
从孝子到同事朋友身边的“小太阳”
张华去世,事出突然,起初家人没敢把这个噩耗告诉他的老母亲。张华就这么静静的躺在那里,家人围在身边,这时张华的电话响了,是他的妈妈。在场的所有人悲伤之余又惊慌失措,没人知道该怎么跟老太太开口,太残忍。短暂的沉静后,张华的哥哥缓缓的拿起电话,用力憋住眼泪,尽量模仿张华的声音温柔的说:“喂,妈......”“哎!华子啊,这两天怎么没来看我啊,你要是忙这周咱就别去看电影了啊......”
是啊,张华再也没有机会带老人家去看电影了。
每个星期的周三、周五,不管有多忙,张华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年迈老妈,这么多年来,风雨无阻。每逢休息日、节假日,只要不出差,张华都会领着老婆孩子一起带着老人家出去旅游,老太太嘴上总说:“华子啊,你平时太忙了,在家好好休息,要不咱这次就不出去了。”但每每一出门儿,从老太太脸上的笑容便能看出,她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当初张华的女儿学驾照,他全程陪伴,从不缺席。朋友都说女儿都那么大了,哪有这个必要?他摆摆手很自然的说:“女儿一天天长大,我一天天变老,还能这样陪伴她多久呀。”
其实张华心里最清楚:老人不会在乎去哪儿旅游,也不在乎今天看的什么电影,女儿学车更不需要如影随形,他们在乎的是家人的陪伴,也是爱的陪伴。
同事小李的父母与张华同住一个小区,有一次小李的母亲生病,她便请张华把药带给她母亲,第二天张华急急忙忙找到小李,并从包里掏出几瓶药说:“你妈妈的病我昨晚跟我一个在市一院工作的老同学打听过了,你那个药效果不明显,我给你准备这个效果会好很多,要不换这个给老太太试试?”小李呆在那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傻孩子,我都给你买好了,喏,拿去吧,不跟你说了,我有事先回去忙了。”张华说完就急急忙忙的走了,留小李独自一人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感觉暖暖的。
大家都说张华身上有一种“魔力”,跟他在一起共事轻松,跟他相处心里踏实,他就像是冬日里的阳光,能够给人以温暖。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从“法官以外”到一颗标准的“螺丝钉”
张华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女儿突发奇想问了他一个问题:“爸爸,你在法院上班好威风啊,是不是像电视上一样得敲那个‘锤子’呀?”张华想了想摸着女儿的头笑着说:“敲‘锤子’的那些是法官,但爸爸并不是法官。”女儿听了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张华紧接着说:“你看路上这些自行车,如果没有两个轱辘就不会跑,可是没有前面掌握方向的地方就车会跑偏,没有车座人们就没法骑了呀,所以,这些部位就像爸爸的工作一样,都重要。”
张华在涟水法院工作的25年中,做过书记员,负责过网络技术,最后一站留给了司法鉴定科。他从来没有为自己身在法院却不在审执岗位而觉得有何尴尬,恰恰相反,他珍惜自己所经历的每一个工作岗位,他还常常对刚进法院的青年干警说:不要在意自己的岗位是干什么的,那只是分工不同,时刻谨记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牢牢的“钉”在哪里,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保证整体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他去世的前一个礼拜,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朋友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却推辞说:没事儿,最近出差的日程都已经排满了,等忙过这段时间的吧;他去世前的当天上午打了11个电话,联系安排了6个案件当事人说好下午来找他“摇号”决定鉴定机构;他去世后的晚上,他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的摞着3排资料,原本准备第二天带上去苏州出差......
张华去世的消息让许多同事们难以相信,直到大家陆续走出殡仪馆的时刻,大家才不得不相信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是对家人的孝心、给朋友同事的温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还有他献给涟水法院的“别样芳华”。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