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辛/文 王载/图
近期两则关于“造假”的新闻耐人寻味。一则是记者在河北清河县调查发现,一些羊绒生产厂家存在“以次充好”“虚标羊绒含量”等造假行为。这种几乎不含羊绒的羊绒衫批发价约二三十元,最终被销售商当做纯羊绒衫,高于批发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投放市场,卖给消费者。另一则是,清明假期,河南洛阳的中国薰衣草庄园举办“牡丹艺术花海节”,4月7日,有游客参观后爆料称,花费60元门票在园内看到的多是塑料制成的假花。对此,洛阳薰衣草庄园回应称,目前还未到牡丹盛放期,真树上绑假花是为了效果好看,园内也有部分真花。
清河县有大量的羊绒生产加工厂,清河县精梳山羊绒产销量一直占到全国总量的70%、世界的40%。正因如此,清明县被誉为“中国羊绒之都”,洛阳更是“牡丹之都”。这两个都的美名得来不易,清河县发展羊绒产业,并在世界上打出知名度,可以想见过程殊为不易,从政府到企业,定是做了大量工作,付出艰苦努力。洛阳的牡丹盛名,更是历时千年,经过一代代养花人的辛勤培育,骚人墨客的吟咏“宣传”,牡丹之都才一直盛名不衰。
而这样两起造假事件,却可能让“两都”美名蒙尘。轻者,是羊绒销售、牡丹旅游受损,重者,可能毁掉一个产业。洛阳牡丹有着千年盛名,而且牡丹花期延迟,毕竟还是有牡丹,下一年不虚报花期,还有弥补的余地。清河羊绒,担上造假之名,恐怕将损失巨大,假羊绒之名一旦传出,销量必定巨降。清河县要想恢复羊绒之都美名,以后必定付出的代价将是昂贵的。
问题还在于,造假羊绒的少数厂家,用塑料花代真牡丹的也只一个薰衣草庄园,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一泡鸡屎坏缸酱”,生生毁掉一个产业、一地旅游。作假,原来不过利欲熏心,想以次充好、无中生有,好赚点钱。眼前,他们确实赚到了一点小钱。殊不知,“作假”如同“作死”,名声一毁,再无钱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