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立功
现实中,我们不难听到群众的牢骚话。对于群众的牢骚话究竟应该怎么办,是不理不睬、当“耳旁风”,还是虚心听取、认真改进。少数领导干部选择了前者,他们对群众的牢骚话较为反感,不爱听、不敢听。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少数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眼睛朝上看,看不起基层群众,认为他们人微言轻,牢骚话更是没有必要听;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心虚不敢听,因为怕群众的牢骚了击中了他们身上的问题,揭了他们的疮疤而影响威信、有损形象。
牢骚话是反映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如果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干群关系亲密无间,干事创业的环境良好,那么这个地方老百姓的牢骚话就一定会少。反之,意见和牢骚越多的地方,往往是群众不满、呼声越强烈的地方,需要引起当政者的高度重视。
群众的牢骚话,作为一种情绪的宣泄,可能在语言上比较偏激,让人难以接受。但要知道,这些牢骚话大多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病呻吟,往往多事出有因,每一句牢骚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群众不满意的“故事”或有着一个个难点、痛点和堵点的问题,牢骚话透露着众多的民意,牢骚话也折射了群众有众多无奈。群众通过牢骚话来表达对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的不满,不能一味责备,而应认真倾听。
能否正确对待群众的牢骚,不仅关系到对待群众的态度,更关系了党的干部的作风问题。领导干部不能因为牢骚话“刺耳”,就强行捂住群众的嘴,或捂住自己的耳朵,这都不可取,要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道理,群众的牢骚话中,不乏有民情、民意,甚至还有许多的“含金量”。
毛泽东曾经说:“对群众的意见和牢骚要正视”。无论哪一级组织、无论什么样的干部,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出现一些差错、失误也在所难免。做错了事不要紧,能及时改正就好,群众对此发几句牢骚,也不足为怪,只要正视、虚心接受,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各级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与群众拉家常,多听听群众的牢骚话,以群众的牢骚为镜,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闻过则喜,努力改进。同时,要善听群众的牢骚,善于在群众的牢骚中发现问题、破解问题,下大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正风肃纪,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只有这样群众才不会发牢骚。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