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 郭澄 德圣
本报讯 今年40岁的农家女许芬芬既是洪泽区翔宇纺织有限公司一名技术教练,也是洪泽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月收入达到4200元,真正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如今,在洪泽区高良涧街道,像许芬芬这样的新市民还真不少,他们正在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自信。
高良涧街道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畔,是洪泽区政府驻地,前身是洪泽县高良涧镇, 2014年11月,根据省政府区划调整,撤镇设街道。街道下辖19个行政村(居)、174个村(居)民小组,社会总人口1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万人。区域面积111.7平方公里。
近年来,由于政府建设需要,高良涧街道北部7个农业村2.4万农民整体外迁,全部集中安置在紧邻洪泽经济开发区的富民、富强等8个小区,成为城区新市民。高良涧街道立足实际,把解决他们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作为政府一件大事来抓,通过打造产城融合新社区,帮助新居民安居就业,走出了一条切合群众需求、符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梦想。
近年来,高良涧街道在苏北率先实行把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建立了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相并轨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全街道已有8000多名失地农民纳入了社会保障,达到法定年龄段的3000多人已按月领取了保障金。今年78岁的胡守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10年前,他的承包地、农村房屋都被征收,他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从农民成为市民。胡守云现在住在专为失地农民建造的富民小区内。在他家中,笔者看到,从客厅到房间、厨房、卫生间,装修得同城里人家没有一点差别,无线网、网络电视一应俱全。“现在住得舒服、敞亮,最重要的是小区环境好,不像以前在农村夏天蚊子多,秋天毛毛虫多,也没有路灯,再也不过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了。”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环境,胡守云感慨道。
为了确保失地农民不失业,高良涧街道实施被征地农民免费培训工程,失地农民均能享受由政府买单的车工、纺织、缝纫、电工等10多个项目的免费培训。与此同时,该街道根据开发区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先签订用工协议,再培训上岗的“订单式”培训方式,使劳动力培训后可直接上岗到企业工作。街道一名分管领导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力争做到“培训一个居民,安置一个岗位,致富一个家庭,保持一方稳定”。目前全街道有近万名失地农民实现在洪泽经济开发区企业上班,每月按时拿到3000—5000元不等薪水。失地农民中还涌现了一些自主创业的佼佼者,砚台居民赵万勇在富强小区开办了酒店,眼下生意红红火火,他说政府组织的创业培训让自己有了今天的辉煌事业。
在富强小区,笔者一行随便逛逛,发现不到500米就有个小花园,小区里居民有的围坐在一起掼蛋,有的在闲聊。在小区西门,一群大爷大妈正在听淮剧,68岁的小区居民陆友花听得很是入迷,她说,以前在农村想听戏,也就是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现在小区有老年健身协会、老年舞蹈队等组织,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听戏、健身。已经80岁高龄的陈大爷正在广场做健身运动,他笑嘻嘻地告诉我们:“以前,我身患各种疾病,经常求医问诊,自从入住小区,加入小区健身协会,天天坚持到健身广场进行体育锻炼,并积极响应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现在我的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