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尚 通讯员 周成强 徐逸
午后的阳光十分温暖,在淮安工业园区马厂村,不少群众坐着自带的小板凳,静听着园区“三老”宣讲“十九大”。园区“三老”用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的语言,把党的声音传入寻常百姓家,潜移默化地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略。
宣讲人员德高望重
——宣讲增了信赖
“什么叫乡村振兴?就是要产业旺、生态美、乡风好、生活富。对我们胡庄村来说,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去实现的。”2月9日,胡庄村党员活动室内座无虚席,20多名党员群众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团结村退休党总支书记徐青岭对十九大精神的精彩讲解。徐青岭说:“有中央土地延包30年的好政策,有园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好态势,有我们自己的努力拼搏,我们的腰包一定会更鼓,村级经济更强,村庄环境一定会更美。”
在团结村人的眼里,徐青岭是大家都尊敬的“老支书”,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退休后,他一有时间就学习党的理论,这次“老支书”主动加入园区十九大“三老”宣讲团,成为园区义务宣讲队伍里的一员。
渠北村群众吴素梅说,“三老”宣讲团都是大家熟知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他们德高望重,他们讲的大家听得进。在园区,“三老”说出来的话、讲出来的道理周围的人也都喜欢听,他们就是普通百姓心目中党的“传声筒”。工业园区通过宣讲指导、示范展示、表扬激励,把他们纳入到十九大宣讲志愿者“百姓名嘴”队伍,让园区的理论宣讲增加了群众的信赖。
群众主角百姓视角
——宣讲接了地气
“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35年,10年前是农业区,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现在是工业区,可打工、可经商。以前,我们住泥瓦房,雨天外面下雨屋里漏雨,出门都是烂泥路。现在,不少群众住进了安置小区,水电气和市区没两样,雨天不踩泥路、不脏鞋。”渠北村原支部书记丁少峰说。像这样的“三老”宣讲,用身边事做宣讲的佐料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做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在接通“天线”的同时接通“地气”。
园区在推动十九大精神宣讲中,充分认识到,只有坚持群众主体、百姓角度,才能引发群众共鸣,宣讲也才更生动,群众也才更愿意听。“三老”宣讲中,园区将群众作为主角,把话筒交给群众,以百姓的视角,讲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政策,讲政策变迁、百姓故事,展望百姓未来生活,群众爱听、想听,十九大宣讲讲出了好效果。
宣讲形式生动活泼
——宣讲添了趣味
“锣鼓齐鸣,普天同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热烈庆祝党的十九大召开!”“极不平凡的五年,十八大成就在眼前,我们走向新时代,开心!”3月6日一大早,淮安工业园区渠北村村部院子里,歌舞飞扬、热闹非凡,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文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十九大一闭幕,工业园区朱桥村村民金峰就编写了三句半,配给4个大妈大嫂边教边学,先在村民小组唱给大家听,那些老头老太一听连声说,“三句半活泼,我们越听越欢喜。”“听说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讲的都是十九大报告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情,民间小调、花船,还有高跷队来表演,大家早早就把板凳搬过来了。”在村部大院里,村会计罗风君高兴地说。
在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过程中,工业园区坚持抓常抓实,进农户,到田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宣讲群众身边发生的新变化、新发展。在园区,乡村“三老”成了党的“传音筒”,他们千方百计将党的创新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更好听、更好看、更好懂,让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和称颂。喜闻乐见的形式,既吸引了群众的眼睛和耳朵,更把高深的理论精神带进了群众的头脑、带入了百姓的心田。
(责任编辑:凌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0517网”的作品均为本网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